人与环境关系论文范文篇1
20世纪,人类的生活论文联盟环境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全球暖化、臭氧层稀薄、森林大量砍伐、水污染、土地沙化、生物物种大量灭绝、化学药剂污染等,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已经深刻影响到地球生物的生存与生态系统的平衡。如何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这一课题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
哲学家面对生态环境的问题,从哲学的角度来阐释这种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演变,我们通常将其称做环境哲学。环境哲学旨在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西方环境哲学方兴未艾之际,我们从中国传统哲学中看到中国的先哲早就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并对当代环境哲学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中国古代的环境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儒家的天人关系论与道家的自然观。
中国古代环境哲学思想中最重要的关键词是天和人。
中国古代的天人关系可以归纳为三种:人制于天、人定胜天、天人合一,其中天与人的和谐一致是其基调。
一、僵家的天人关系论
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的精神,是古代中国人一种悠久的生活智慧和对宇宙、自身关系的认识,儒家对这一思想进行了独特的表述和发展。
(一)古代儒家主张时禁
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和生命的节律十分敏感,主张一种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并通过一定的制度来体现这种精神,反映出一种节欲的观念,表现出一种中和、宽容的态度。
古代儒家主张时禁,认为这种为自然和生命的节律而制定的各种禁令为圣王之制,关注的是人类社会的维持和人类的普遍生存,而不仅仅是个人修身养性的道德约束和限制。古代儒家学说不是普遍地禁止或绝对地非议杀生,而是认为人们某些时候可以做这些事,某些时候不可以做这些事。目的不是完全的禁欲,而是节制人类的欲望。如猎兽或伐树,[礼记]祭义记载说:曾子曰: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又[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亦记载孔子说:开蛰不杀当天道也,方长不折则恕也,恕当仁也。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话对时令的强调,以及把惜生、不随意杀生的时禁与儒家孝、恕、仁、天道等道德理念紧密联系,这意味着对自然的态度与对人的态度不可分离,广泛地惜生与爱人悯人同为儒家思想的应有之义。
[礼记·月令]中规定在春萌夏长之际;不仅特别不许破坏鸟兽之巢穴,不许杀取或伤害鸟卵、虫胎、雏鸟、幼兽,也一般地禁止人们各种有害于自然生长的行为。所禁的行为对象范围不仅包括动物、植物,也涉及山川土石。[礼记·王制]有对天子诸侯行为的限制,[大戴礼记·易本命]则直接对帝王提出严重警告:如果他们做出了诸如坏巢破卵、大兴土木这样一些事情,几种象征天下和平的吉祥动物(凤凰、蛟龙、麒麟、神龟)就不会出来,甚至各种自然灾害将频繁发生,生态的危机也将带来政治的危机。
之所以有这些时禁,固然一方面有为了人的利益的一面,使百姓有余食、有余用、有余材([荀子·王制]),但另一方面也有让各种生命自然成活和生长、无伤、不天其生、不绝其长([荀子·王制])的意义,亦即不仅人的生命,所有其他的生命也都有其价值、有其意义。
在儒家这里,除了人类之中的由父母、兄弟、夫妻、家族到朋友、邻人、乡人、国人、天下人这样一个推爱的圆圈,在人类之外还有一个由动物、植物到自然山川这样一个由近及远的关怀圆圈,前一个圆圈又优先于后一个圆圈。
(二)荀子的制用天命观
儒家初见雏形的生态哲学主要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是天人有别的。荀子师承儒学,但不拘泥于孔学,他的制用天命观丰富了孔子敬畏天命的思想,把儒学创始人开创的知天命一畏天命发展为知天命一畏天命一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主张在破除人的迷信和无知的同时,消除人的自卑,确立人的自信,恢复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尊严,在更高层次上求达天人之间的和合统一。一方面,荀子认为天行常,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天论]),人类从属于自然,是自然界的一类生灵,人依赖自然,不能逃遁也不能超越自然,人不可以与天争职([天论])。另一方面,荀子认为人在天的面前并非一个可怜的被动的存在,可以制天命而用之([天论])。他宣言: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天论])他认为,与其迷信天的权威去敬畏它、思慕它、歌颂它,等待天的恩赐,不如制天命、骋能而化之。在他看来,只要辨知天地万物之理而加以制用,那么人就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就可以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便可以达到天地官而万物役([天论])、与天地参([礼记·中庸])的和合境界。
这个制天命之说,往往被理解为近代的征服自然观,这是望文生义的误解。正因为天人之分,各有其道,所以人不能与天争职,根本不能征服自然,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改造和利用自然,只有靠自身努力去顺应和利用天的规律,顺时顺势发展。
(三)对易经的解释,建立了一种贯通天人的宇宙和人生哲学
据传伏羲创八卦,文王衍[周易],孔子著[易传]。[易传]也许不是孔子亲著,里面充满儒家的思想却是实实在在的。十篇[易传]在天人关系问题上充分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易传]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地,天、地便代表了自然界。在[易传]看来,天地间的万物皆统之于天,地与天相辅相成,不可缺一。乾、坤二卦是代表天、地,天地是以发育生长万物为功能。所谓天地之道恒久不息,就是形容其无限永恒的意义。所谓万物资始,是说明万物生命是由天而来的,天就是生命
转贴于论文联盟
之源。地之厚,能够生论文联盟物,也能够载物,是一切生命得以存在的基础。而万物资生,则说明万物的生命是由地而生成的。天地乾坤如此重要,所以[易传]称之为易之门,易之蕴,[周易]就是讲天地自然界的,天地自然界即是易的蕴涵。
在[易传]看来,人与自然界本来是统一的,不能分离。人是天之所始地之所生,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自然界又有其特殊的地位与作用。[系辞传]与[说卦传]都讲到三材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视为三材。天之道在始万物,地之道在生万物,人之道,就在于成万物。三材之道,实质是讲人与天地自然界的关系问题。[说卦传]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兼三材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说卦传]指明天、地、人三者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则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在这一点上。天、地、人真正统一起来了。
[易传]已经自觉地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有一种内在的生命联系,而不只是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之间的关系。提出法天、法地,不仅效法天地之义,更使之成为人的内在需要,人的生命目的本身。[系辞下]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古之圣人作八卦,是在仰观俯察与近取诸身,选取诸物的过程中作成的。这不仅是纯粹的观察,而且与人自身的生命存在及其活动密切相关:不仅是客观的观察,而且是主观的体验,也就是说,在观察中有生命体验,在体验中有客观观察。这样做的结果,就创造出了人与自然合一的生命哲学。
二、道家的自然观
老庄在他们的著作里极为明晰地展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般原理,提出了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环境哲学理念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德规范。
(一)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宇宙观
天人合一的思想萌芽于孔子,发轫于孟子,也是老子、庄子的宇宙观和思维方式。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42章]),人是自然化育恩养的万物之一,人类社会是整个自然界的一部分,这就把人纳入到天的范畴。这是老子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反映。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是更明确的天人合一思想。在老子看来,道高深莫测,远大难知,看似空虚无形,却又无所不在,是无限宇宙里支配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力量。大自然实际上是道的化身,敬仰道就是敬仰作为它的化身的大自然。像老子一样,庄子对天地自然也无限崇尚,他热情赞美道: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庄子·天道])自然孕育万物,生生不息,作用无限而伟大,故而古代的先哲无不崇尚自然,敬畏天地。
老子、庄子不仅崇尚自然,敬畏天地,而且主张人们师法自然。老子说: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天、地、人最后都统一于自然,强调人道要服从天道,人道要体现和践行天道。他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老子·第2l章]),认为大德的运行要以(天)道为唯一的法则和准绳。庄子认为,道是覆盖和负载万物的,它广大而又丰盛,而君子不可以不去掉心智而师法自然。老庄都把崇尚自然、效法天地、尊道贵德当作人生行为的准则和依归。
(二)天人和谐,不以人灭天的思想
老子通过对天地万物、自然物象的玄览洞察,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体悟,认识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告诫人们不要自恃灵明而高高凌驾于天地万物之上,不要凭仗强大有力而妄为滥施。庄子天与人不相胜也([庄子·大宗师])的睿言就深刻地表达了人与自然应当平等的至理。
要保持人与自然万物平等、和谐、融洽的关系,就要树立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庄子·秋水])的思想。要顺应天下万物各自的本性,遵循它们各自的规律,不要刻意妄为:天下最纯正的道德就是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地生长发展,保持它们自然的禀赋和天真的性情;否则,必然会违背事物的规律,扰乱自然界的秩
转贴于论文联盟
序,给原本和谐的自然界带来纷乱,甚至造成灾难。
(三)天和、知止的思想
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整论文联盟体。人类要生存发展,就离不开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在终极意义上人与自然万物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离开自然环境,人类将无以生存,更谈不到发展。为此,老子提出了知止,庄子提出了天和的思想。这既是他们为人生设想的终极追求,也是他们为实现天人和谐提供的方法。老子以止德排遣干扰,虚静心境,从而与道冥和,与物同体,由心和达到天和。庄子的天和是人与自然关系最佳状态的中和美、平衡美。庄子不仅把与天地和谐视为人生最大最美的追求,还把它视为人生最大的欢乐。要实现天和、天乐就要下番原天地之美、明天地之德的工夫,修炼具有知止之德、天和之美的圣人之心。只有具备了朗照天地、洞察道体的圣人之心,才能做到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庄子·大宗师]),从而平等、宽容、仁爱地善待天下万物,做到与自然万物和谐融洽,实现人生终极追求和最大欢乐。
人与环境关系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马克思;自然观;综述
近年来,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生态失衡等种种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日益凸现,严峻的生存环境迫使人们反思传统的自然观、发展观,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理论层面上探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良策。与此相应,哲学理论界对马克思自然观的研究和讨论也愈益活跃。现将有关情况作一综述。
1.马克思自然观的形成过程
大部分论者都认为马克思是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自然观和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崭新的自然观的。但学者们在理解的角度上还存在分歧: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自然观从形成到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孕育萌生期(以[博士论文]为顶点)、建构形成期(从[44年手稿]直到[德意志意识形态])、完善批判期([哥达纲领批判]和[资本论]中表现的尤其突出);另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自然观的形成是通过以下三个维度的转向而实现的:一是从本体自然观到社会自然观的实践论转向;二是从机械自然观到人化自然观的关系论转向;三是从构成自然观向过程自然观的生成论转向。
2.马克思自然观的本质和特征
学者们对马克思自然观的本质和特征展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大体上存在以下几种观点:
2.1物质本体论的自然观
以传统哲学教科书为代表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物质本体论的世界观[3]。它的唯物主义原理被归结为:①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统一于物质,意识是物质的特性和反映;②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③物质在时空中运动,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④运动是有规律的。
2.2实践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界对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的认识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学术界主流观点基本上否定了“物质本体论”的观点。既然自然观从属于世界观,那么,对马克思的自然观的理解也应当发生一个相应的改变。很多学者认为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以社会实践为中介的自然观,既然把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那么,马克思的自然观也应该是实践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只有将马克思的实践原则引入自然观的研究中,我们才能科学地说明人与自然的全面关系,因而才能科学地理解和解释自然观的本质。总之,马克思站在实践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自然的概念在他那里就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自然界的物质性与自然的属人性、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体,正是在这些相对应的范畴的矛盾运动中,马克思以社会实践为中介的自然观得以凸现出来。马克思的哲学自然观实质上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2.3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我国的学者最早在90 年代初就提出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离开历史唯物主义就没有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必然是历史唯物主义[6]。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包含着两种含义,第一,作为历史观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第二,作为世界观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当然,这不是说现实地存在着两个不同的历史唯物主义,而是说马克思的同一个历史唯物主义具有上述两个方面的功能和意义。学者们认为,说“马克思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也并不错,但是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能为实践唯物主义提供最终的、社会历史的解释,才能真正使实践唯物主义成为区别于旧哲学的新唯物主义。因此,实践唯物主义只是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的中介环节,不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最终成果。“只有把实践唯物主义归结为历史唯物主义,这种实践唯物主义才是彻底的实践唯物主义”,“彻底的实践唯物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因此,马克思的自然观的实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2.4历史生存论的自然观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生存论是马克思自然观的终极解释原则,既然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是历史唯物主义,而历史唯物主义的终极解释原则又是生存论,马克思所关注的不是与人无关的自在的自然界,而是进入人的生存领域的自然界。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质是“历史生存论”,那么,从属于哲学总体性质的马克思的自然观也应该是历史生存论的自然观。因为实践的观点并不是马克思自然观的终极解释原则。人是依靠它的实践活动从自然界获得生活资料来维持生存的。这说明了实践在人的生存和社会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实践最终也不过是人的生存的“手段”。“生存”与“实践”的关系,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在这一关系中,“手段”是始终服从和服务于“目的”的。实践的价值和必要性只有从人的生存价值才能获得终极的解释。我们只有立足于生存论,才能理解历史上自然观的演变及其我们在当代应当采取的行为策略。
2.5马克思的自然观的本质是人化自然观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人化自然观。这种观点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实践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有重合之处,认为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自然界”,不是与人和人的活动彼此分离的自然界,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其本质即人化的自然界,突出强调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认为自然是被社会历史所中介过的,而不是处于社会历史之外,并合理阐发了人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这种自然观不同于非人类中心主义者关于生态问题的观点。根据马克思的自然观,生态问题的实质是社会问题,只有从解决社会问题入手,才能真正克服人与自然的异化。
3.马克思自然观的当代意义
学者们都认为在生态问题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今天,重温马克思的自然观,挖掘其中蕴涵的当代价值是很有必要且具有重大意义的。
人与环境关系论文范文篇3
>> 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论述 城市雕塑与环境设计 城市雕塑与环境艺术 公共环境与城市雕塑 从城市雕塑的角度谈人与环境 城市雕塑艺术与环境空间的融合 结合人与环境浅谈现代城市雕塑的设计 浅谈城市雕塑的发展 城市雕塑的管理与维护 城市雕塑的创作与思考 浅谈西安城市雕塑 宿迁的城市雕塑 拉萨的城市雕塑 城市雕塑的内涵 城市雕塑的奇葩 城市雕塑与城市公共环境的共融性 浅谈城市建设领域中的城市雕塑 论城市雕塑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城市雕塑与城市景观的和谐 谈硬质环境和软质环境与城市雕塑的关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浅谈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的塑造 浅谈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的塑造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刘程程")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城市生活质量提高带来了精神生活的追求,城市雕塑作为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在城市环境的塑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运用适当的雕塑语言塑造良好的城市环境成为重心。关键词:城市雕塑;城市环境;塑造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8-0145-02城市雕塑作为一种人为景观越来越成为城市形象的代言,也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成为现代城市环境塑造过程中一种不可或缺的因素。能够创造出符合城市环境贯穿整个城市环境的“灵魂雕塑”,则成为探寻城市雕塑的重点。我们这里所说的城市雕塑是指狭义上的,并不是指的广义上的“公共艺术”。一、城市雕塑的在塑造城市环境时的创意点城市灵魂的贯穿,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有它自己光荣与沧桑的历史,城市雕塑以它独特的外在形式和它内在的艺术语言向人们昭示着一座城市的存在意义,从这个重点出发再去确定雕塑的形、态、意就会使整个雕塑的塑造形成一个整体,它也就成了具有灵魂的雕塑。形,雕塑在城市环境中的位置决定了它能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决定了它的形。长宽高直接和雕塑的结构布局有关系,城市雕塑的大小和尺度要符合一定得美学原则,偏大的雕塑会掩盖了人们的视觉,反之,太小的雕塑则达不到体现城市特色的效果。在形这方面要想有所创新,就要巧妙得结合周围的环境,在各个角度考虑,因地制宜,在保持作品完整性的同时,达到创作的目的,不能一味得追求美感,失掉现实的意义。态,态是通过形状,色彩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方面,通常情况下设计者根据环境是提倡形状和色彩要与环境相协调的,这只是基本原则,有时候通过明显的形状和色彩差别更能体现雕塑的特色则更能说明问题,就如要打破传统的造型方法,寻找态上的创意。这里的“态”可以颜色的对比和形态的差异各种手段体现的。意,意的体现并不是仅仅从形态颜色上考虑的,例如我们所熟知的[地中海]它的创作有时候并不为人们所接受,但是结合地中海的历史背景才发现它的真正意义所在,雕塑和各种抽象的具体的事物都能找到一些结合点,这些结合点就是创意点的源泉,不用直接的表达,用间接地手段寻找雕塑与城市之间的相似点,然后将这种相似点再与更贴近生活得一种食物以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这种意味才是鲜明的,引人深思的。二、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的结合点
(一)和谐雕塑与和谐城市的互动,简单的说就是雕塑与城市的互动,“和谐”这个字眼在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中也应该加以利用,这种和谐不仅体现在雕塑本身和环境本身,更体现在二者的结合上,城市雕塑和城市环境的和谐与互动体现在多个方面,我们可以从两大方面考虑,自然的和人文的两个方面。首先是城市雕塑与城市自然环境的互动,城市雕塑矗立在城市当中必然要和城市的现有的自然因素发生互动,河流、建筑、地形、气候等,这种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可以是雕塑借助于自然条件来丰富自己的表现力,如著名的包裹艺术大师克里斯托的作品,就是借助树木、山川、建筑来增加自己作品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这是雕塑与大自然结合的典范,用艺术手法将环境与雕塑结合起来。另外一方面就是城市雕塑与人文环境的互动,城市雕塑作为城市的一种精神代言,要满足都市人的心理需要和审美需要,城市雕塑的审美主体是个人,而城市现有的人文环境也是人们创造出来的,人们创造的现有环境已经对城市雕塑的生成产生了影响,城市雕塑只有在这种精神的空间内找到切入点,是人们能从现代环境的失衡状态中找到精神的平衡点,这是城市雕塑在与人文环境的互动中所要达到的目的,人相当于整个过程中的主体,而城市雕塑则相当于客体,只有主体和客体达到统一,才能使人文环境达到一种和谐,为人类的生活提供更大的升值空间。戈根的[丢出窗外],充分体现了已有的人文环境与城市雕塑的互动,利用旧的饭店,再用雕塑的语言加以修饰满足审美享受。(二)城市雕塑满足城市大众口的需求,为什么有的建筑风格或者是有的室内设计风格能延续到现在,并且被大所说人所接受,毫无疑问首先这个建筑是好的,其次这个建筑是大众的,通俗一点说是人民的,城市中的许多雕塑是人们触不到,只能远远的观摩,在中国我们的传统理念让我认为不能随便的接触雕塑,这种观点恰恰抹煞了雕塑一个最重要的特性,中国雕塑最早是始于一个传说,传说黄帝死后,他的大臣左彻用木头刻了黄帝像并率领诸侯朝祭,这就是中国最早的雕塑作品,刚开始也是只有皇族的人才能享受,陈列在皇家园林之中,但现代城市雕塑有了它新的界定意义,是以人为本的公众的艺术,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欣赏层次的人们对城市雕塑的感受程度是不一样的,城市雕塑要想成为大众审美能够接受的雕塑,就要在所有的不同层次中找一个立足点,并且能通过这个立足点用雕塑的语言表现出来,达到娱乐大众,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目的。(三)城市雕塑形、态、意符合城市文化,深圳的[开荒牛]代表了深圳人民的奋进与开拓的精神,后来被许多地区沿用,一个时代的城市雕塑,反应一定时期的城市文化,要使城市雕塑与城市雕塑形成一种对话的关系,在强调城市空间独特性的同时,还要强调城市的个性发展,当然城市文化并不仅仅是通过城市雕塑体现的,但好的雕塑作品是一种精神动力,能加深城市印象,造就独特的城市文化。
(四)城市雕塑符合城市城市公共艺术的要求,城市雕塑属于环境艺术的范畴,它是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创作主题必须达到公共艺术的要求,曹成钢说过“优秀的城市雕塑设计突出城市的个性,升华为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把握环境整体美,对注重民族特色所反映的精神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寻求更多的艺术美与深刻的文化内涵。”三、现代城市环境对城市雕塑的新要求
(一)杜绝照搬城市雕塑,不破环城市环境,许多城市为了能提高城市形象,照搬已有的雕塑,希望以此来达到同样的效果,但是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气候,不同的人文环境带来的是不同的效果,这也是体现的因地制宜的原则。城市雕塑的建造是为了创造更好的文化氛围。
(二)城市雕塑与城市发展统筹规划,以塑造和谐城市环境,和小区建设与小区景观规划一样,城市雕塑也要纳入城市发展规划的计划当中,不能将二者分开,城市雕塑是一项涉及城市文化建设的文化工程,不仅需要好的规划、好的作品,更需要稳定的资金投入和科学合理的运作方式,保证城市雕塑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只有使城市雕塑和城市发展结合的更加紧密,才能谈塑造和谐城市环境,事物的内部和谐是很重要的,城市从建立之初就融入雕塑,这会使整个城市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一个新的起点,雕塑创作者把握这个时期,将雕塑作为一种精神文化遗产保留下来,这不仅会得到大众的认同,还能是大众在心里上将这种精神文化遗产视为城市的一部分。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上一篇:硕士学位论文评阅意见范文(精选3篇)
- 下一篇:科技论文写作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