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议论文篇1
[关键词]议论文 人情味 体现 感召力 吸引力 信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027
众所周知,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但在目前,有些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在反映客观事物过程中套话空话连篇、语言生硬、论述偏激;更有甚者,论述语言尖酸刻薄、危言耸听、极尽骂人之能事。大家都知道,古往今来中国乃注重人文、倡举伦理、体恤民情、抚慰民生的文明古国。所谓“厚德载物”说到底就是“宽以待人”,“以德服人、以情待人”。然而,在社会科技一日千里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在最能反映现实的议论文中却感受不到应有的“人情味”。我认为,在当今的议论文中,特别是在初中生的议论文写作中更应该多一些“人情味”。
一、恰当地融入“人情因素”可以增强议论文的吸引力
一提“人情味”,有人就误解为“儿女情长”。其实不然,所谓的“人情味”无非是指人之常情,即人与人、人与事物中本来就有的足以动人心弦的情感素质。毫不讳言,在人类的各种特性中,再也没有什么比人的情感、人的喜怒哀乐更能引起人类的普遍同情和兴趣的了。丝毫不可否认,“人情味”是激发议论文生命的原动力,因而也是议论文最具魅力之所在。与其他写作体裁相比,议论文恰恰更需要这种原动力量。作为论说文,议论文有时所论及的是严肃的社会问题,它往往是调动抽象思维,运用抽象语言进行写作,而它的语言相对枯燥、缺乏生气。如果不在论述的表现章法上另辟蹊径、别具一格,恐怕就很难引人惠顾。所以,在初中生的议论文写作中倾注浓浓的“人情味”,会使你的议论文成为有血有肉的精彩华章。
譬如,一位学生在议论文习作中论述“公权私用、法外行政、非法作为”时,在表现手法上就很独到。小作者为了论述一个严肃的话题――平凉市崆峒区公安分局将法律程序踢开,弃法律规章于不顾,公权私用、法外行政、非法作为或乱作为,在文章一开始就人情化地设置了一幕喜梦惨断的悲剧:
平凉市崆峒区市民王忠义为了取得一块土地的使用权,个人出资拓宽修建了一条小路,并动员拆迁了十户居民。就在王忠义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土地使用权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办齐,并设计好图纸准备开工建设之时,与工地一墙之隔的崆峒区公安分局突然提出,他们要征用这块土地,还出动警力阻挡王忠义施工。作为一个弱小的个人,王忠义只有一条路可走――起诉维权!
面对这个通过辛苦劳动换取合法利益的平凡市民所得到的结果,相信没有读者会无动于衷。小作者正是给予了这个憨厚、勤劳的劳动者以挚爱和同情,通过人情化的描述,激发读者的同情和义愤,引导读者追随自己的思维笔触,关注问题的结局。
二、“人情味”不会冲淡议论文的理论力量
长期以来,存在这样一种误解,情感成分的融入会冲淡议论文的理论力量,影响其深度和质量,其实并非如此。情感也是一种理性的积淀,它虽然表现为感性的形式,却蕴藏着无限的理性哲思。人的情感的宣泄和展露,并不等于浅薄。质朴的情感是人类真情的流露。议论文固然需要说理和辩驳,但说事论理是一门艺术。议论文决不能为说理而说理,它的说理是为了说服人。虽然,古圣先贤的学问渊博,理论神圣严谨,感化民众,但不如现实诲人不倦的谆谆教诲和促膝谈心更能打动人。因此,议论文无论怎样高谈阔论,没有鲜活的人情流动于字里行间,也难引起读者关注。与此相反,议论文立论准确、词语贴切、情溢笔端,则会引人入胜。所以,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倾注情感,有助于议论文达到纯理论无法攀升的审美与论理境界。
譬如,一位九年级学生写的议论文是这样开头的:“做了21年的代课教师,甘肃省庆阳市宁县良平乡惠家小学的教师惠志敏被辞退了。家徒四壁,无以为生已经42岁两鬓花白的他,只好走进陌生的城市打工。在工地搬石头,每天30元……”惠老师的窘境,让读者心头一酸,不仅是怜悯和同情,更多的是愧疚和不安。没有艰深、晦涩、沉闷的理论阐释,没有声嘶力竭的呐喊呼号,注满情感的深情文墨便呼唤起读者的关爱之心。施文于人,而不露丝毫教导于人的痕迹。这才是寓“情”于文、寓教于“情”的真谛。
三、“人情味”可以为议论文架起信任的桥梁
如今,由于物质生活享受的纷繁干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扭曲了部分人做人的礼仪与人格。他们不老实做人,急功近利,对国家大事置若罔闻,对身边的小事更是漠不关心。我们的议论文现在该担当一些什么责任呢?议论文 “政论性”的特征决定它具有教育引导群众的作用。然而生发议论,写不好最容易流于生硬的说教和令人生厌的评头论足。因此,在我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不断向纵深推进,读者的自主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时代赋予议论文的历史责任是:议论文要实现全部社会意义的理论价值,首先应建立起与读者之间的信任关系,用真情赢得读者。而“人情味”却能担当得起“承载信任”的桥梁。因为它不仅能跨越论述者与被论述者、指导者与被指导者、论述者与读者之间的鸿沟,沟通或解除两者的心理与思想距离,而且,最能调动读者的心理因素,从而,表达他们对作者观点的赞同或认可。谁能否认充满“人情味”的情节穿插与浓情绵绵的直抒胸臆,会产生令枯燥议论所达不到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呢?
譬如,某学生议论文习作[把公民逼成‘专家’,是谁的悲哀],小作者通过对周泽桂8年来亲身经历的描述,反映了当今社会法制与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关系。文章一开始,小作者并没有作直接的评判、论述,而是借助周泽桂的亲身经历来审视当今社会、政治及法律,文章把“情”作为经纬全篇的立言之本。透过文章对周泽桂经历描述的语句:“熟读78本医书和20多本法律书籍,书写笔记近10万字,为了学法律,8年来他每天守着电视,雷打不动收看[今日说法]等法律栏目。”小作者对现实问题的褒贬荣毁跃然纸上。读着作者对周泽桂艰辛经历的深情描述,读者不知不觉之中领悟了作者的深长意味。
担当议论文篇2
高考考试说明对作文发展等级的“深刻”有明确要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这就要求高中学生具备较高的认识水平、较强的分析能力、周密的思维品质,并且在作文当中体现出来,使自己的作文符合“深刻”的标准,达到发展等级的要求,最终取得理想的高考作文成绩。
但是,现实却并不令人乐观。到了高三,多数学生的作文难以突破基础等级的标准,或立意偏差,或肤浅单薄,或缺乏辩证。学生着急、无助,老师失望、无奈……
很显然,学生的作文遇到了瓶颈——肤浅、不够“深刻”。敢问路在何方?破瓶颈之术有哪些?学生该如何写作才能做到“深刻”呢?以议论文为例,指明途径一二。
一、立论要切合题意
材料作文要够“深刻”,首先“ 立论”要切合题意。符合题意或基本符合题意都不能使作文达到“深刻”的层次。如何分析材料才能使“ 立论”切合题意?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最佳的方法。构成材料的言行、结果、表象等,仅是材料的外壳,是材料的表层意义。由此立论,就事论事,难免浮浅。只有对材料进行纵向开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剖壳见核,找到那具有内驱力的思想、原因、本质,才能把握住材料的深刻内涵,立论才会准确、深刻,吹尽“黄沙”拾到“金”。
如:聂卫平在韩国比赛间隙,在一家商场的柜台前打听一双鳄鱼皮鞋的价钱,服务小姐说:“你看看就可以了,你们中国人也买不起,太贵了。”老聂一听,拍出一万美元,买下了这双皮鞋。
从表层意义看,老聂花了一万美金买一双皮鞋,可说是花了冤枉钱,或者说他摆阔气,这种认识就肤浅了。我们知道,人物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从人物的表现入手剖析他之所以这样做的思想根源,才能抓住实质,立论深刻。老聂为何有这个“举动”——维护人格尊严,有爱国热情。挖不到这步,立意就不会深刻。
“事出有因”,凡事都有因果关系,一则作文材料往往包含着一种或几种因果关系。我们分析材料时,首先要找出其中的“果”,再逆溯出其中的“因”,最后从这种因果关系中悟出一个“理”。事物是复杂的,因果关系更是复杂的,从不同角度分析,便可找出不同的因果关系。某些“果”可能有很多“因”,有内因,有外因,有主要原因,有次要原因。要使立论准确,切合题意,则必须找出其中的内因、主因。从内因、主因入手立意,文章才深刻。看下面一则材料:古巴比伦人想建造一座通天塔,上帝知道后便从中挑拨,使巴比伦人内部不和,在如何建塔的问题上争吵不休,结果建塔的计划成了泡影。
上面这则材料至少有两个“因”,其中“上帝挑拨”是外因,“内部不和”是内因。从外因可立论:成事须有主见,警惕上帝挑拨。显然只是符合题意。从内因可立论:团结就是力量,分裂就会失败。这个立意才切合题意,以此“立意”写成的文章才会深刻。
二、议论要深入透彻
有一文段这样写:
学贵有恒。学习上最难得的是有持之以恒的精神。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在发明白炽灯时,为了找到白炽灯的灯丝材料,经过一千多次实验,淘汰了上千种材料,最后才获得成功。无独有偶,药品“606”据说也是经历了606次实验才制成的,故发明者命之为“606”。
上文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本应该是不错的文段。但细加研读,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这是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即“观点+材料”式的议论文。这类文章不乏鲜明观点,不乏充实材料,但就是缺乏议论,不能把论点和论据连接起来,论据为什么能证明论点不能指明,同时也显示了作者缺乏思考,没有较深的思辨能力,也就没有达到“深刻”的要求。
上文可以修改成下面的内容:
学贵有恒。学习上最难得的是有持之以恒的精神。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在发明白炽灯时,为了找到白炽灯的灯丝材料,经过一千多次实验,淘汰了上千种材料,最后才获得成功。试想,倘若爱迪生无恒心,能经受这一千多次失败的考验吗?还能有白炽灯的发明吗?无独有偶,药品“606”据说也是经历了606次的实验才制成的,故发明者命之为“606”。倘若发明者缺乏恒心,哪怕是进行到605次实验的时候,便打退堂鼓,败下阵来,还会有“606”的诞生吗?
文段加了几句议论性的句子。有了这几句,整段文字就如同画龙点睛,论点和论据之间就有了紧密的联系,论证效果就变得深刻透彻。
议论说理是议论文的核心、灵魂和生命线。议论文,重在议论,贵在说理。议论是否精彩,说理是否透彻,关系到文章思想是否深刻,也就直接关系到议论文质量的高低。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议论文中的议论说理却成为制约议论文写作的瓶颈,成为议论文提升档次的隘口。有的学生只叙不议,或以叙代议,不能在叙述的基础上议论说理,升华主旨,文章显得头重脚轻,毫无说服力可言,很难让人信服,严重影响了作文质量。因而,努力掌握议论文的议论方法,连接好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是提升议论文品味,写出够“深刻”的作文的法宝。
法宝有哪些?法宝有二:
1.因果分析法
叶圣陶说:“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而议论文却以‘说服他人’为成功。”([文章例话])这正说明了议论文的基本特点。议论文不但要论说对某一议论对象的见解,表示作者的态度(即观点),而且要阐明为什么提出这种见解,为什么抱这种态度。
因果分析法就是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结果),并据此推求形成结果的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如:
君不见照亮了苗乡的那位月亮般的姑娘,即使她没有翅膀,她依然是天使。为什么?就因为她用全心的爱,燃烧自己的青春,点亮了苗乡的路啊!用爱,她肩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丛飞虽不在了,但他是永生的天使,永远飞舞于人们的心中。为什么?因为丛飞用爱心包容了整个世界!他的博大的爱,感动了全中国。
上文中的“为什么”,较好地架起了事例与结论之间的桥梁,使论点和材料的联系紧密了,达到“叙”为“议”服务的目的,材料就有了说服力,文章就够“深刻”了。
2.假设分析法
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事例和析例正反映衬,很有说服力。具体地说,就是在叙例之后,假设事例中能达到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并分析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结果,然后,将这一结果与原事例中的结果作比较,对比鲜明,结论自明。具体的方法是——叙正面事例从反面进行假设分析,叙反面事例从正面进行假设分析。如:
欧立希为发明一种新药,坚持进行试验,失败了,总结教训再干,一直试验了606次获得成功,制出了以试验次数命名的新药“606”,新药的问世是坚持的结果。试想,如果欧立希仅仅试验一两次,失败后就撒手不干,那么,新药又怎能会问世呢?如果他试验了一二百次都以失败而告终,他若认为成功的希望已经渺茫,甚至怀疑了原来的设想,因此而偃旗息鼓,自甘放弃,不另辟蹊径,那么“606”自然不会诞生。即使他试验了605次,又失败了,如果他这时丧失了信心,希望之火熄灭了,那么,他也会功亏一篑,功败垂成,同样,也绝不会有“606”的诞生。正因为他坚持下去了,最后,他终于获得胜利。可见,坚持才是胜利。
这样的文章,有事例,有分析,有深度,有力度,令人信服。
三、论证结构须“层进”
议论文的结构模式常见的有“并列式”“对比式”“层进式”等,其中“层进式”不仅论述“为什么”,还要阐述“怎么办”,即指出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法。这样,分析透彻,说理深刻,文章才能闪耀出理性的光芒。请看高考满分作文:
铠甲存身,利剑出鞘
①被狼追到河边的兔子不会游泳,难保其身,于是学习游泳。游泳遇到了困难,小兔子还要坚持训练自己的弱项吗?
②我相信这是每个有志的青年人步入社会时都要遇到的疑问:“做一个专才,还是一个全才?”
③这的确是一个如何实现自我价值的难题。依我看,我们在世上做一个生活的战士,必身着护身铠甲,手持破敌利剑。这铠甲,便是全面发展带给我们的游刃有余,存身于世;这利剑,则是突出才能带给我们的耀眼锋芒,闪耀生命。
④我们需要铠甲,是为了身处困境时从容不迫。诸葛孔明通晓天文地理,又看透人心,终成一代智绝。试想如果他不能预知天气,纵使看穿公瑾的小肚鸡肠,孔明也难演草船借箭的神奇。沙漠中的旅行者,如果只会辨明东西,而缺少找寻水源的技巧,恐怕也凶多吉少。缺少全能的铠甲,不足以安身立命。
⑤我们需要铠甲,是为了战机有利时更自信地进攻。大哲罗素,正是拥有数学、科学、文学、哲学的深厚底蕴,才能在谴责文明堕落、霸权政治时收放自如,深入人心,面对攻击轻松化解。一身铠甲,才促使罗素站稳重心,扮演攻坚者的角色。
⑥拥有护身铠甲的同时,一定要记得磨利你手中的长剑,使你出手不凡,直中要害。莫奈正是不满足于熟稔各派技法而独辟蹊径,用光与影的变幻作剑,辟出了印象派的王国;陈景润如果不舍弃其他广博的科学爱好而专攻无穷级数,手中便不会握住那刺破数学王国黑夜的剑,为后来者带来黎明。
⑦所以说,铠甲存身,利剑出鞘。
⑧铸一身铠甲,需要勇敢的担当与面对挫折时的坚强。不是所有事情我们都擅长,炼就“全才”的道路必然是艰苦的。但我们绝不能中途放弃,像空有专业技术却不修炼人际关系,最终待业在家的北大博士。只有勇于担当生活责任的战士,才能耐心铸好每一个铠甲的缝隙,像打工皇帝唐骏,打磨自己的每个方面,终使梦想得以发挥效力,改变人生。
⑨磨一把利剑,需要认清自我的智慧与敢于选择的魄力。找准你要磨的是哪把剑,有时并不容易。美国国务卿赖斯做到了。曾身为“小钢琴神童”的她一次在目睹其他少年天才的表演之后,毅然放弃了这条“别人注定比我优秀”的道路,重新寻找剑的定位。20年后,她成为斯坦福大学最犀利的政治学讲师。
⑩铠甲存身,利剑出鞘,是一种对人生、对社会负责的态度,也是应对社会竞争以不变应万变的法门。像那只小兔子,我的建议是:努力练好各种技能的同时,将跑步练得更快更强。这样便不致于被狼逼到海边;即使逼到海边,也可顺利脱身,展开另一场生命较量。
11铠甲存身,利剑出鞘,用一颗坚韧而勇敢的心,像战士那样去开辟生命的疆域,广阔无边,为生命立心,立身,立丰碑!
这篇高考作文能获满分,主要归功于“深刻”。文章立论切合题意,第④段的假设分析、第⑤段的因果分析、第⑥段假设分析与因果分析相结合,使文章的论述深入、透彻。特别是文章运用了“层进式”结构——④⑤⑥段从“为什么”层面论述了“为什么需要铠甲(孔明、 罗素)、为什么要磨利你手中的长剑(莫奈 、陈景润)”的道理,⑧、⑨段从更高的“怎么办(做)”的层面阐述了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法:铸一身铠甲,需要担当与坚强(正反举例:北大博士、唐骏);磨一把利剑,需要认清自我的智慧与敢于选择的魄力(赖斯)。可谓说理全面、充实,分析透彻、深刻。
四、说理要辩证周密
所谓辩证说理,就是要用辩证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事理,既要看到问题的这一面,又要顾及另一面,不绝对化,不片面化。说理思维的周密性,是一个人思想成熟的重要标准。只有思想成熟的人才能写出足够“深刻”的文章。不周密的观点、主张是谈不上“深刻”的。
试看下面的例子:
例1:“自信与谦虚”,这是一个关系型话题,文章要把握住二者之间的关系,先阐述既要相信自己又要谦虚听取别人意见的道理,再指出不能盲目自信,也不能盲目听从。观点鲜明而说理辩证,论证十分严密。
例2:“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丁的名言,许多人捧为至理金言,激励许多人能坚持不懈地走自己“认准”的路。但是,也有人以这句话激励自己走向了万丈深渊,那是因为他自己“认准”的路是歪路、邪路。因此,若要以这句名言为观点写文章,就必须辩证地指出——“路”,应该是正确之路、光明之路。这样的论述,才使观点周密,认识深刻。
担当议论文篇3
关键词:论据;实与虚;点与面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4―0180-02
高中生写作议论文在论据使用方面常常存在两种弊端:一是自说自话,缺少论据,内容单薄;二是角度单一,材料庞杂,多而无力。而一篇优秀议论文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在论据使用上做到旁征博引,确切有力。要达成这个目标,必须广开“材”源,对论据认真选择,合理配置和交代,使每一个论据都充分发挥它的论证作用。具体说来,论据使用应该处理好实与虚、点与面的辩证关系。
一、处理好“实与虚”的辩证关系
“实”就是事实论据,也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中外史实和各种统计数字等。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典型而充分的事实论据,是对论点最有力的证明。事实论据主要是为论点提供事实上存在的依据,从“实”的角度来证明论点,使论点具有坚实的基础,使文章具体可感。
但是,一篇议论文如果只有事实论据,未免显得单调、古板,缺乏哲理和意蕴,如果虚实并举,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必能使文章内容充实、丰满,具有广度和深度,使文章既厚重端庄,又摇曳多姿,富有神韵。
使用“虚”的论据,以下几个方面可供参考:
使用比喻性论据,可以使文章说理既浅显通俗,又形象生动。如2012年安徽考生[好习惯,你我终生的伴侣]最后两段:
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还清的债务。
看似普通又不引人注目的“习惯”既是成功者的摇篮,也是懒惰者的淤泥。因此,我们呼唤好习惯。让好习惯成为你我终生的伴侣。
寓言传说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也为古往今来的人们所认同,在议论文中如能恰当地运用,既能增加文章的文化含量,又使文章富于思辨性、哲理性。这里要注意的是,不要自编寓言故事,议论文讲究以理服人,“自编”的故事,别人怎么会相信呢?如果有这方面的联想和想象,不妨转化为比喻的形式。
恰当使用假设性论据。在正面论证的基础之上,如能恰当地进行反向假设,必能拓展文章论证说理的空间,增加文章说理的力度。宋代苏洵在[六国论]中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该文先从正面论证了中心论点“六国破天,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紧接着从反面假设: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这样,所述的道理就无懈可击了。
当然,这种假设并不局限于针对前面的正面事例。比如,要证明某一观点的正确性,可以先假设一个与之相反的观点或情况,设想在这种观点支配下或这种情况出现后的混乱和荒谬,这些假设出来的内容当然也就从“虚”的角度证明了你要证明的观点的正确性。许多原本不能从正面证明观点的材料,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联系起来,变成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
用好文学作品中的论据。那些广为流传的文学作品,多是作家对社会现实高度概括的结果,其中蕴含的道理往往比一般生活事例更具普遍性,所以更容易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因此,它们虽然是作家“虚构”出来的,也完全可以作为论据来使用。
另外,各种“理论论据”,甚至那些不是很理论的格言、谚语、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如能与事实论据配合使用,也必能使文章笔墨简洁,富有权威性。
二、处理好“点与面”的辩证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点”与“点”之间的关系。这里的“点”,就是事实论据中最为典型的事例,是比较具体、生动和新鲜的材料。对典型事例的使用,一般有相对详细的叙述和深入的剖析。一篇千字左右的议论文,一般可用三个左右的典型事例,多了文章就会显得拥挤不堪。这些事例相对来说应是最新的、最具说服力的,在使用时一要注意角度多样,二要尽量避免类型上的雷同,力求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中心论点,避免材料内容的简单复制,注意不同类型的材料的合理搭配,比如正面与反面,古代与现代,中国与外国,艺术与科学,自然与社会等,援引时要重点突出论点或分论点所需要的侧面,其余的则坚决舍弃。
但是,一篇议论文仅有这几个“点”是不足以达到材料丰富、论据充实的效果的。议论文的论据,不仅要有“点”的渲染,还要有“面”的铺排,点面结合,相辅相成,方能增加文章的厚度,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面”的铺排可以采用择其精要,概括列举的方式。如张维敏同学[锲而不舍]一文中的这段文字:
那些锲而不舍的人如同历史长河中一颗颗璀璨的明星,至今仍在我们心中闪耀:王羲之练字染黑池水才能“入木三分”,颜真卿面墙苦练多年才有“颜体楷书”,居里夫人久居实验室才有镭的问世。若他们不是锲而不舍,把每个下一次当作追求成功的又一次,而是放弃,他们就只会在当时小有名气,而不会被铭记至今。
这种“面”上的列举虽是高度的概括,但关键的事实一定要点击到位,材料的本质特征一定要呈现出来,否则就会成为“空洞的事例”。如欧阳佳雯同学[换一个角度,转一个小弯]中的一段文字:
换一个角度,转一个小弯,这才有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居里夫人的镭的发现,贝多芬的世界名曲,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科比的五连冠,孙扬的打破世界纪录的成绩。
这段文字,除了名人的名字和他们的成就,没有任何的事实,所说的道理叫别人如何信服呢?
“面”的铺排还有一种常见情况:点击现实生活中的同类或反面现象。如前面[好习惯,你我终生的伴侣]一文的中的这段文字:
当你经过别班教室时,发现教室里空无一人,你会不会随手关灯?这展现的是你有没有主人翁的姿态。当你看见盲人过马路时,你会不会上前扶一把?这体现的是你有没有一颗爱心。当你遇到一个年迈的老人蹬着满载货物的三轮车艰难地爬坡时,你会不会上前推一把呢?这检验的是你是否具有尊老爱幼的意识。
有的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常常把身边的人和事作为“点”上的论据来使用,总说我家邻居某某怎样,我班同学某某如何,花了很多笔墨来叙述,看起来是真人真事,似乎很有说服力,其实不然,读者也许怀疑你是自编的故事呢!若采用点击现实生活现象的写法,说“生活中有的人”怎样,“现实中有的同学”如何,择要概述作为对前文的“点”的补充,效果就不大一样了。又如2012年山东考生[敢于担当,迈向成功]一文中有这样一段:
可现实中的许多人,却沉沦在所谓的“万念俱灰”、“踌躇满志”之中,他们不负责任,不敢担当正义,缺乏为公为民意识,居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在黑暗的角落里拼命制造“毒胶囊”、“地沟油”等等产品,妨害民众健康,毒害人民生命,损害国家形象,成为了千古罪人。
走出教室,走出庭院,世界何其广大,作者胸襟也因此显得更为宽广。
参考文献:
[1]陈建伟.高考又来话作文[J].语文月刊,2012,(6):1.
[2]石修根.说理,何以缺失力度[J].语文月刊,2007,(5):27-28.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上一篇: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
- 下一篇:护理护士论文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