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论文范文篇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综合实力的提高,实现文化领域的交流和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做好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既是文化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国际间交流的友好桥梁。而随着新时期的发展,汉语言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论文联盟挑战,因此必须大力开展汉语言文化的传播,进而实现其全面的发展。当然,要做好汉语言的产业化和国际化,让汉语言文学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还需要积极的进行探索,进而寻求出有效的方式和途径。
一、汉语言文学发展的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国际间的交流和沟通也越来越频繁,这不仅仅体现在国际间的经济贸易上,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也是这样。作为重要的交流媒介语言,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中国来说,汉语言的发展也经历了较为长期的发展和变迁,在新的时期,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也在逐渐的扩大。这样一来,人们对于汉语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不少国家的人民都在积极的学习汉语,开始接触古老的中国文化,感受魅力无穷的汉语言文学,在世界广泛的范围内实现了学习汉语的热潮。当然,汉语言文学要实现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目标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来说,实现更大范围内的发展需要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
二、汉语言文学发展面临的问题
1.现代汉语言文学的现状
现如今的求学更看重实际,所以从中学起,可怜的学生们不得不面对数学、物理、化学和英语等实用学科的重担,去承担升学的压力。因为要参加中考,参加高考,要不然就上不了好大学。在这个实际问题面前,学生们不得不有所选择,那就是放弃培养国文基础,而是花大量时间去钻研数理化,去背英语。到了大学,又有新的问题出现,需要学好专业课,找个好工作,或者是考研究生。而这些事情,无一例外都对英语有要求,所以好不容易摆脱升学压力的大学生,还是需要整天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专业课和英文,除了文史哲的学生,其他专业的几乎都没有时间去提高中文。所以我们才会发现,一些著名高校的校长竟然在重要场合发言读白字错字,甚至用错典故,这恐怕和如今学者的风范不符,不得不令人担忧。
2.国际化背景下的冲击
除了我们自身的问题,另外一点不得不谈,那就是西方世界的强烈攻势,尤其是英语国家的语言冲击。正如在前一小节已经提到的,现在的人们学习英语的时间远远超过学习中文的时间。在中学期间,升学的压力是最重要的,但是到了大学,就业的压力恐怕是最重要的。凡是求职,公司无论大小,都要求职员cet4 或者cet6。另外一方面是出国的需要,这对英语的要求更高,toefl 和gre 耗费了多少人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二、汉语言文学发展要走产业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道路
1.树立起产业化发展的理念。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来说,要想实现产业化和国际化,那么就要有效的对汉语言文学进行分析和探究,进而寻求出有效的发展策略和发展规划。那么,从当前的汉语言文化发展现状来看,我们就需要依照汉语言文学自身的特点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探讨。古汉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汉语言文学最为丰富的素材宝库,他对于汉语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一系列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随着近代历史的发展和变革,近代的白话文开始兴起,汉语言文学也就开始了一场变革和发展,而现代青少年对于深入学习研究古汉语和国学的耐心正逐步丧失。汉语言文学的产业化应该与汉语支撑并由汉语表达的中国的价值观理念结合在一起,而不应该是由汉语描绘出的其他文化的内容,在这方面需要加强注意。
2.树立起国际化发展理念。对于汉语言文化的国际化发展来说就需要做好全面的规划和详细的分析。
转贴于论文联盟
对于汉语言的发展来说,要想实现其国际化的发展,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实现汉语的国际化,让更大范围内接受汉语。这对于汉语言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前提。让汉语在更大的范围内接受认可,这对于汉语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语言也是较为重要的一个代表。在这方面汉语言的发展就有了很好的一个发展平台。与此同时,实现汉语言的国际化就要建立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中国的文化产业有很多重要的组成,但是在发展汉语言国际化的过程中就需要将汉语言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进行国际化。针对这一问题就需要在各方面做好准备,尤其是在人力以及物力和财力上,在这几个方面做好支持。最后,汉语言文学要渗透到的是世界各国,不应该急功近利只盯住拥有文化话语权的欧美各国。要实现汉语言论文联盟的国际化发展就需要建立以自身为核心,放眼全球的发展规划,进而建立起汉语言发展的体系。
3.树立起走产业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发展理念。对于汉语言的国际化发展来说必须紧密的和国际化的发展大环境联系起来,对于汉语言的发展来说,任何淡化了或者是脱离了国际化来谈产业化都是片面的,缺乏客观性的。对于汉语言的发展来说国际化与产业化是互相支持和紧密相连的。所以实现汉语言文学的大发展和产业化路子就要将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
当然实现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还需要和中国的发展历程紧密的联系起来,实现和中国经济和产业的发展联系起来,随着中国的发展一道走向世界。我们相信只有多方联手进行准备,汉语言的发展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更好的发展,最终实现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目标。
汉语言论文范文篇2
【关 键 词】 议论文;语言;作文
一提记叙文的语言,我们马上想到的是生动形象;一提议论文,我们想到的则是枯燥乏味。其实,议论文的语言完全可以像记叙文的语言一样生动起来,下面就教你几招。
一、巧用四字词语,增强论证的气势
四字语是汉语言中独有的语言现象,[诗经]多用四字句,读起来铿锵有力,感人至深。汉语独有的语法特点,四个字巧妙组合能表达不同的意思、不同的气势,可以说在表意、表情等方面具有灵活性、多样性,能起达其他字数句子所不能达到的表达效果。因此,在议论文中如果巧用四字语,能大大增强论证的力量。如2011年高考新疆优秀作文[天道酬诚信]:
诚信在心,将诚信发挥在经商致富中,可以家财万贯;将诚信延伸到安身立命上,可以后世传颂;将诚信拓展到八荒六合,四海之内,则可万民归心,顺天地阴阳、法四季轮回,运之则五岳震荡,百川奔涌,诸侯朝服,天下匡正。屈原被发行呤泽畔时,叹“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他愤恨那些“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他忠君恋阙,心系国家,屈子一跃,一河碧水为之激荡,千载令名不朽。刘邦入守关中,之所以可以深得民心,在于履行约法三章,秋毫无犯……
这段文字大量运用四字词语,或单独使用,或镶嵌在句子中,有力地论证了“诚信”这个论题。
二、引述事例诠释概念,化抽象为具体
写议论文,如果空洞地说教或空发议论,会让人觉得语言干瘪、生硬;但如果用典型的事例、典故、诗文来分析论述,就会避免这种情况,所诠释的概念会灵动起来,所论述的道理也会更具说服力。如2011高考北京优秀作文[让或不让]:
当孔融让梨的故事早已成为千古美谈,当六尺微巷已为众人所称颂。赞扬,面对那一枚枚闪烁着金光的世乒赛金牌,我不禁问道,我们是否应该让出它们,我们到底该让出什么?
一开篇概述出两个典故巧妙地引出了要论述的话题,既简洁又生动。
三、妙用古典文学意象,化枯燥为生动
古典文学中的一些文学意象鲜活而生动,一看便能给人以美感,如果能巧妙地借用到议论文中来,不但能使议论文的语言不再枯燥,还能让读者在美的愉悦中轻松地领悟你所论述的道理。如2011年湖南优秀作文[当你不是世界的中心]:
大自然厚德载物,却从不以造物主自居。雨水润物无声,海水容纳百川,水以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坚,却从不居功。清风徐来,带来阵阵花香,你甚至感觉不到空气的存在。这些自然万物无处不在,却温柔敦厚,不事张扬。而在自然中生长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骄傲呢?因此人要学会将自己“边缘化”,即不以自我为中心。
“自然”“雨水”“海水”“清风”“花香”这都是古诗文中常用的意象,一看这些词就让人振奋,作者运用到自己的文中,巧妙地引出了“人要学会将自己‘边缘化’,即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
四、引用古诗文,增加议论文语言的文化神韵
古诗文意蕴浓郁,写议论文时如果能巧妙地把它镶嵌到说事论理的句子中,不但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而且浓郁的文化情趣会让读者把玩不已。如2011年辽宁优秀作文[君子之风]:
所以君子之风是“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坚持,是“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超迈,是“我自横刀立马”的豪气,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孤傲。
作者在概述完兰、竹、菊、梅的特性后,在句子中嵌入古诗文句,生动地阐释清了“君子之风”这一概念。
五、使用整句增加语言的气势,突出文章的旨意
过于单一的散句,容易让语言乏味,但如果在文中适当加进一些整句来诠释概念或者概述事例,就会让语言生动起来,而且还会让论证更有气势,旨意更加突出。如2011北京优秀作文[包揽后的反思]:
近年来,姚明创造了中国第一高度;刘翔创造了中国第一速度;丁俊晖创造了中国第一准度;而李娜创造了中国第一力度!这一个个中国实力的体现,无不是中国近年来在体育领域进行改革,调整运作体制使之科学与完善的结果。
文章最后,作者运用排比造出一个整句,既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也有力地总结了自己对我国包揽乒乓球金牌一事的看法。
六、巧用比喻,让语言直观生动,富有感性
比喻是各类文体都可使用的修辞方法,如果能用比喻在议论文中形象、具体、感性地来论证抽象的道理,就会使所论证、诠释的观点更容易让人接受。如2011年甘肃优秀作文[让诚信之雨滋润你我的心田]:
诚信是最美的情感,请让诚信之雨滋润你我的心田;请让诚信的春风,拂尽你我心头的那些尘埃。
文章最后,重申“诚信是最美的情感”的观点,并巧用比喻呼应题目,生动又富有说服力。
总之,运用这些技巧,你的议论文语言也会和这些高考作文一样精彩,请努力试一试吧!
【参考文献】
[1] 陆丽琴. 例谈提升议论文语言生动性的方法[J].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1(9).
[2] 邱德保. 怎样把议论文语言写生动[J]. 读写月报:初中版,2009(6).
汉语言论文范文篇3
赣语的大本营在江西境内,江西境外亦有赣方言分布点。江西境内的赣方言主要分布在赣江中下游、抚河流域及鄱阳湖地区,江西境外的赣方言主要分布在湘东、湘西南、鄂西南、皖南、闽西北等地。与语音研究或词汇调查比较,赣语语法的研究相对滞后。据不完全统计,有关赣语语法研究的论文仅有百余篇,专著1本。下面,笔者对赣语语法的研究状况作一简要评述。
一、专著
汪国胜的[大冶方言语法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是江西境外的一本赣方言语法专著,也是目前公开发表的唯一一本赣方言语法著作。学术界对其评价颇高。该书具有论文集的性质,由作者已发表或即将发表的若干篇论文组成,包括[大冶金湖话的“的”“个”和“的个”]([中国语文],1991年3期)、[大冶方言的程度副词“闷”]([方言],1992年2期)、[大冶话里的“很”类程度副词]([语言学通讯],1992年第3~4期,1993年1~2期)、[大冶话的情意变调]([中国语文],1996年5期)、[大冶话的语缀]([方言],1993年3期)、[大冶话的“倒”字及其相关句式]([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5期)、[大冶话里的状态形容词]([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2期)、[大冶话的物量词]([语言研究],1993年2期)、[大冶话的代词](部分内容发表于[语言学通讯],1993年3~4期)、[大冶方言语法札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2期),内容集中于大冶方言的词法。
二、论文
(一)词法
截至目前,已发表的单篇赣方言的语法论文主要集中在词法方面,多表现为对虚词的研究。虚词主要探讨助词、介词、副词以及某些语缀或词尾。其中,助词的研究成果最多。
传统语法学把助词分为三类:结构助词、动态助词和语气助词。
研究结构助词的论文有:肖世民的[吉安方言中的“个”]([吉安师专学报],1989年1期)、曹廷玉的[永修方言的结构助词“个”](载于[登攀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
研究动态助词的代表性论文是戴耀晶的[赣语泰和方言语法的完成体](上、下)([语文研究],1995年1~2期),该文讨论了“矣、刮、改、阿能、呒能”五种语法形式在泰和方言中的具体用法,分析细致而深入。这方面的论文还有:杨耐思的[常宁方言的动态助词]、董正宜的[攸县方言的动态助词]、方平权的[岳阳方言的动态助词]这篇论文收入伍云姬主编的[湖南方言的动态助词](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徐阳春的[南昌方言的体]([南昌大学学报],1999年3期)、[南昌和上犹方言语法体的比较](载于[语言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卢继芳的[都昌阳峰方言中的虚字“得”]([南昌大学学报],2001年11月),任燕平的[吉安方言动词的完成体和已然体]([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肖萍的[吴城方言的完成体与已然体]([南昌大学学报],1998年专刊)、[永修方言动词的体]([南昌大学学报],2000年专刊)、[对余干方言动词某些体范畴的分析]([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都昌方言的“得2”初探]([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赣语波阳方言的动态助词]([苏州大学学报研究生论文集],2003年)、[赣语彭泽方言的四种体范畴]([语言研究],2004年增刊)、[鄱阳湖八县方言动词的完成体与已然体]([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汉语言文字学],2005年3期)。
研究语气助词最早的论文是熊正辉的[南昌方言里语助词的读音]([方言],1982年1期),该文全面地介绍了南昌方言中15个语气助词的读音、意义和用法。汪国胜的[湖北大冶话的语气词]([方言],1995年2期)细致地描写了大冶话的语气词所能表示的种种语气意义,并说明了其用法上的特点。语气助词的研究成果还有:万里凤的[南昌方言语气词]([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3年3期),徐阳春的[南昌话语气词“是”字初探]([南昌大学学报],1997年2期)、[南昌方言语气助词“啊”的用法初探]([语言应用与研究],1996年3期),刘平的[宜春话的语气助词“着”]([语言研究],2002年特刊),王晓军的[赣语新余方言语气词的几个特点]([新余高专学报],2006年5期)。
有的助词是兼类词,兼有多种用法。如:陈满华的[安仁方言的结构助词和动态助词](载于[汉语方言体貌论文集],胡明扬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徐阳春的[南昌话“得”字研究]([南昌大学学报],1998年4期)认为,南昌话的“得”字可以用作结构助词、动态助词、助动词、动词、介词、代词和后缀。该文对南昌话的“得”字作了全面的分析和描写,是南昌方言语法研究的一篇较有分量的论文。这方面的论文还有:许小明和周玲玲的[江西吉水话的“里”探微]([吉安师专学报],2000年1期),李冬香的[浏阳方言的“到”]([韶关大学学报],2000年5期),刘祥友的[浏阳方言的“”]([韶关大学学报],2000年5期),查清兰的[星子方言的“着”字]([南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2期),龙安隆的[现代汉语和永新方言“得”字的比较]([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期),邵宜的[赣语宜丰话“得”的研究]([语文研究],2007年1期)。
其他助词的研究成果,有陈满华的[湖南安仁方言的句段关联助词]([中国语文],1993年3期)、陈伟然的[关于湖南安仁方言中句段关联助词的讨论]([中国语文],1999年2期),等等。
研究语缀或词尾最早的是熊正辉的[南昌方言的子尾]([方言],1979年3期)。谢留文[南昌县(蒋巷)方言的“子”尾和“里”尾]([方言],1991年2期)是词尾研究论文中的力作,该文描写细致,全面地分析了“子”尾和“里”尾在蒋巷方言中的分布环境和用法,并指明了“子”尾和“里”尾在不同环境中的语法意义。这方面的论文还有:饶星的[宜春话的“积”尾]([宜春师专学报],1981年2期)、[永新方言的“加”]([宜春师专学报],1985年4期),颜森的[黎川方言的仔尾和儿尾]([方言],1989年1期),高福生的[南昌话里的句尾“着”]([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2期),王晓君的[赣语新余方言的小称词缀“的”及其它相关词缀]([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2期),邵宜的[从赣方言看表示动物雌雄语素的词性及其功能]([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5期),章新传的[余江话的“里”尾]([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2期),昌梅香的[江西吉安赣语“得”后缀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6年3期)、[江西吉安赣语“叽”后缀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10期)。
关于介词的研究论文有杨耐思的[常宁方言的介词]、董正宜的[攸县方言的介词]、方平权的[岳阳方言的介词“尽”和“驾”],这3篇论文收入伍云姬主编的[湖南方言的介词]([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关于副词的研究论文有:陈小荷的[清江话和丰城话的程度副词“伤”]([中国语文],1989年5期),彭冰泉的[安福方言的程度副词](载于[语言论集],中国社科出版社,2001年),阮绪和的[江西武宁(上汤)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3期),吕华萍的[安仁方言的程度副词]([大学时代],2006年4期),李艳华的[湖南安仁方言中几组有特色的程度标记]([现代语文],2006年12期),段福德的[永新话中的程度副词“恶”]([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1期)。
研究虚词的论文还有谢留文的[南昌县蒋巷方言的两个虚词“是”与“着”]([中国语文],1998年2期)。文章讨论了该方言的语气助词“是”的6种用法以及“着”字的2种主要用法。
除了虚词研究成果之外,还有对代词、量词、形容词等实词的研究。其中,对代词的研究最多。陈敏燕、孙宜志、陈昌仪的[江西境内赣方言指示代词的近指和远指]([中国语文],2003年6期)全面地介绍了江西境内赣方言的指示代词,指出:在江西境内,赣方言指示代词有二分、多分、近指远指不分三种类型,并列表指明了其分布范围。这方面的论文还有:刘坚的[乐平方言的代词]([景德镇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1期),万波的[安义方言的人称代词]([方言],1996年2期),蔡宝瑞和陈昌仪的[瑞昌(槐树下)方言的近指和远指]([九江师专学报],1998年2期),戴耀晶的[赣语泰和方言的代词(稿)](载于[代词],李如龙、张双庆(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杨耐思的[常宁方言的代词]、董正宜的[攸县方言的代词]、方平权的[岳阳方言的代词]、李冬香的[浏阳蕉溪方言的代词]4篇论文收入伍云姬主编的[湖南方言的代词](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陈昌仪、蔡宝瑞的[吉安市方言的指示代词]([吉安师专学报],2000年1期),付欣晴的[浅析抚州片方言代词的特点](载于[语言论集],中国社科出版社,2001年),周冬梅的[峡江方言的人称代词]([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期),汪平、李崇兴和蒋平的[平江长寿方言的语音语法特点](载于[方言平议],汪平,2003年),汪国胜的[湖北大冶方言人称代词的变调]([中国语文],2003年6期),聂国春的[丰城方言代词概要]([新余高专学报],2004年1期),梅光泽的[宿松话的疑问代词“么”]([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1期),阮绪和的[武宁话的代词]([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4期)。对代词的研究,还涉及到“格”语法范畴的探讨。如:陈昌仪的[江西铅山方言人称代词单数的“格”]([中国语文],1995年1期),肖萍和陈昌仪的[江西境内赣方言人称代词单数的“格”之考察]([南昌大学学报],2004年6期;[汉语言文字学],2005年5期)。
关于量词的研究,有万波的[赣语永新方言量词的清声浊化]([语文研究],1996年3期)。
关于形容词的研究,有方平权的[岳阳方言形容词程度表示法的若干形式和特点]([云梦学刊],1994年1期),任燕平的[吉安市吉州话中形容词的生动形式]([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1期),章新传的[余江话形容词的生动形式]([南昌大学学报],2003年4期),曹保平的[都昌方言的变式形容词]([语言科学],2003年4期),刘君君的[新余方言形容词分析]([新余高专学报],2004年4期),肖萍的[赣语吴城方言的XA式状态词]([语言研究],2008年2期)。
关于动词的研究,有杨耐思的[临湘方言的动词补足语]([中国语文],1957年9月),该文介绍了临湘方言动词补足语的两种构成形式、作用以及出现的语言环境。
词法方面还涉及对重叠式的研究,有曹保平的[都昌方言重叠式的构成形式及特征]([南昌大学学报],2002年4期),阮绪和的[江西武宁(上汤)话一种特殊的动词重叠结构]([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2期),阮绪和、陈建华的[武宁话的重叠式]([九江学院学报],2006年3期)。
除上所述外,赣方言词法研究的论文,还有许小明的[江西吉水方言中的“几”与“个”探微]([吉安师专学报],1999年1期)。
(二)句法
相对于词法研究来说,赣方言句法方面的研究成果不算多。汪国胜的[湖北大冶方言的比较句]([方言],2000年3期)和[大冶方言的双宾句]([语言研究],2000年3期)两篇论文值得称道,前篇排比了该方言里表示比较的各种说法,后篇考察了大冶方言双宾句的各种句法表现。孙宜志的[宿松方言的“一VV到”和“一VV着”结构]([语言研究],1999年2期)从表义特点、组成部分、句法特点三个方面探讨了宿松方言的两类结构:“一VV到”和“一VV着”。论文分析细致,结论可信。此外,还有张民权的[试论南昌方言的“不”字及“不”字结构]([南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4年2期),陈小荷的[丰城话的主观量及其相关句式]([语言学论丛]第19辑,1997年),吴启主的[常宁方言中的一个常用格式]([娄底师专学报],2000年1期),胡清国的[南昌话和普通话否定标记的句法差异]([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5期),梅光泽的[宿松话中的一种特殊双宾句]([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6期),邵宜的[赣语宜丰话“约数(量)”的表示方式]([韶关学院学报],2004年11期),阮绪和的[江西武宁话的“拿”字句]([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2期)。
另有几篇综述性质的语法论文,例如:吴启主的[常宁方言的语法特点](中国语言学报,1995年5期)从词类、语序、句型、句式、句类等方面介绍了该方言的语法特点。还有曹保平和冯桂华的[赣方言都昌话的语法现象]([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2期),何清强的[江西地方戏曲中的客赣方言语法现象](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4期)。
三、其他
赣方言语法的研究成果,还出现在一批博士后出站报告及博士、硕士论文中。博士后出站报告有肖萍的[江西吴城方言语法研究](2008年)。博士论文有陈小荷的[丰城赣方言语法研究](1989年)。硕士论文有蔡宝瑞[新建(大塘坪蔡家)方言语法概要](1994年)、孙宜志[宿松方言语法研究](1998年)、涂有志[永修方言虚词研究](1998年)、肖萍[鄱阳湖八县方言动词的“体”](1999年)、付欣晴[抚州方言研究](2000年)、张燕娣[南昌方言代词研究](2001年)、萧九根[八都方言研究](2001年)、罗国荣[贵溪方言的语法特点及该地区推普问题研究](2002年)、昌梅香[吉安赣语的常用后缀](2003年)、肖放亮[南昌县(塘南)方言语气词](2006年)等。另外,部分客赣方言专著也涉及到一些语法的研究,江西境内的有:陈昌仪的[赣方言概要](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江西省方言志](方志出版社,2005年),魏钢强的[萍乡方言志](语文出版社,1991年),颜森的[黎川方言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刘纶鑫的[客赣方言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以及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文化艺术出版社共同出版的部分赣方言点专著:唐爱华的[宿松方言研究](2005年),付欣晴的[抚州方言研究](2006年),李冬香和刘洋的[岳阳柏祥方言研究](2007年),张燕娣的[南昌方言研究](2007年),卢继芳的[都昌阳峰方言研究](2007年),胡松柏和林芝雅的[铅山方言研究](2008年),刘纶鑫的[芦溪方言研究](2008年)。江西境外的有:吴泽顺和张作贤的[华容方言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黄群建的[阳新方言志](中国三峡出版社,1995年),陈满华的[安仁方言](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年),李志藩的[资兴方言](海南出版社,1996年),吴启祖的[常宁方言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夏剑钦的[浏阳方言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方平权的[岳阳方言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此外,某些地方志也会介绍一些赣语语法的内容,一般都比较浅显。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12月,赣方言单篇发表的语法论文共计117篇。其中,江西境内论文数与江西境外论文数的比例约为3:2,词法论文数与句法论文数约为10:1。发表于20世纪50年代的3篇,70年代的3篇,80年代的9篇,90年代的45篇,2000年至今的57篇。90年代以后发表的论文数占到了87%以上。
赣方言语法研究至今虽说已有50余年历史,起步还不算太晚,近年来也有较快的发展,但总体来说尚不尽如人意,上述赣方言语法研究论文除了在总量上明显不足外(平均1年不到3篇),论文质量也参差不齐。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缺乏系统研究(包括对单点语法的系统研究和对赣语某一语法现象的多方言点的系列研究)。已有的研究成果基本上都是以语法现象为个案的单篇论文,缺乏详细的论述,比较零散,不够全面,不具备系统性。2.对方言语法现象的解释较少。诚然,“描写不易”。但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进行深层次的理论探讨是有必要的。赣方言语法已有文献大多偏重于某一方言现象的描写,而对于该现象的解释还做得很不够,缺乏理论深度。3.句法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4.在赣方言已有的语法文献中,方言研究者所选择的方言点,大多集中在县市,对古镇古村落的关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上一篇: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
- 下一篇:汉语言文字毕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