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艺术论文范文(精选3篇)

一世相伴论文网 2023-08-15 07:42

空间艺术论文篇1

人们称为“现代绘画之父”,塞尚对现代主义艺术的影响是特别重要的。他对二十世纪的艺术影响,已经远超越了他的艺术本身,基本上塞尚的艺术影响了很多现代流派的产生。塞尚一直以来的想法是要开创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是符合自然秩序的,并且不以人的混乱感觉为转移的形式。保罗·塞尚觉得,人天生具有的知觉是混乱的。但是可以通过整理和归纳,把这种混乱的知觉转变为有结构的具有形式感的美。因此,他在自己的绘画里采用了全新的方法,即:将多个视点引进了同一张画面,放弃传统绘画中的一个视点的做法。他的作品[果篮](1888-1890)中,塞尚把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各物体画在一个画面上,呈现的画面不是传统单点透视所观察到的图像的精准再现,而是运用多视点观察,把不同视点观察的结果组织在一起。

从多个视觉角度观察物体,然后把不同视角看到的物体呈现在一张画面上,以此来体现出时间的变化瞬间。立体主义代表人物毕加索的创作,很大程度上受到塞尚的这种一张画面上呈现多个视点的表现。在立体主义画作中,把客观物体打碎,然后再将这些破碎的碎片在画面上从新组拼起来,使观赏者直观的看到三维世界中的客观实在。运用这种方法,立体派的艺术家们创作了无数传世之作,这直接引发了建筑和设计艺术的伟大变革,还对20世纪的绘画艺术有很大影响。塞尚及后来的立体派画家们运用的多视点观察的绘画方法,是对传统经典透视的一种挑战。按传统透视原理,运用一点透视,呈现给观赏者的是有限的视野范围内的景物,但假如运用多视角观察方法,看到的就是广阔的、多层次的、多角度的物体。通过这种方法使观赏者认识到,用传统透视原理描绘的空间,并不是唯一的描绘现实空间的方式。

2.未来主义所作的时间分解

塞尚以及立体主义画家尝试对画面空间的从新革新,而未来主义画家则尝试把时间从新进行分解。意大利是未来主义的发源地,未来主义画家们主张在画面上呈现物体运动感,通过在画面上呈现物体运动利于表现静止画布上还没有发生的事。未来主义的代表画家杜尚的画作[下楼梯的裸女]中,画家将一组组几何形形象,持续的动作特征,来描画一个裸女从楼梯上走下来的完整过程。这种近似的、持续的动作,可以解释未来派艺术家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把时间上有前后顺序的瞬间叠加在一个画面上,从而使画布充满运动感。未来主义画家们所运用的这种在一个画面中把时间从新分解的方法,是对长久以来静态时间表达方式的挑战,动摇了绘画艺术只表现某一时刻的原有想法。

在未来主义之前,印象主义的画家克劳德•莫奈就已开始尝试对同一景物,在相同角度,但在不同光线和时间段的表现进行研究,比如莫奈的油画作品教堂系列和干草垛系列。不同与未来主义作品的是,莫奈是把不同时间段的景物画在不同的画布上,而未来主义画家们则是把他们表现在同一个画面上。但是无论怎样,未来主义画家们把时间的概念又从新体现在绘画作品中。

3.超现实主义对虚无梦幻时空的描画

上个世纪初,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了潜意识的存在,而梦是反映潜意识的。受佛洛伊德的感化,一部分画家通过描画梦境来探知自己的潜意识,发现不合常理的特征表现,这样的方法后来被称之为“超现实主义”。梦境的特点有两个。第一是梦中的人或事在空间常会出现比较荒唐的联系,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常规思维很不一样;第二是它不遵循现实生活中的时间规律。所以,观赏者常能在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中看到艺术家把空间和时间重新组合,呈现的物象是特别荒唐的,也是对传统时空观的挑战。超现实主义代表画家萨尔瓦多.达利在他的作品[永恒的记忆]中,他把梦境中的时空进行了全新的描绘。代表时间的钟表被达利描画成了软绵绵的物体,这种像白日梦一般的绘画手法把人们平时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重新组合在一起,表现了对时空观念全新的理解。

因此,通过艺术家的主观创作,在艺术作品中作各种各样的尝试,通过运用视错觉、矛盾空间等等手法,为观众创作了一个个似熟悉又陌生的情景。比如现代艺术中立体主义对空间的变革、未来主义尝试在画布上表现物体的运动感、超现实主义所追求的梦幻的空间描画,这种绘画的思想和表达方式都是超前的。其目的就是排除绘画技法和绘画形式的限制,真实地反映自己内心的最真切、最直接的感受。

空间艺术论文篇2

节庆装饰艺术是指“依托装饰艺术的基本要素,主要围绕城市的天际线、街区轮廓、建筑立面、广场景象及园林片区的造型、色彩、光线、节奏、空间及片面等元素进行视觉化的艺术设计”[2]。节庆装饰设计在体现艺术美学价值的基础上,更要切合特定节庆主题进行设计,以此增进城市节日气氛,推广节庆文化。城市公共空间与节庆装饰艺术的融合,人们欢聚共庆节日,是民俗文化传承的体现,国民凝聚力的表现,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公共空间节庆装饰的设计遵循形式美法则,主要体现在形态、色彩、材质各物质要素上。另外一方面,城市公共空间节庆装饰艺术的设计应重视人作为节庆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充分考虑民族差异、情感诉求等精神要素。

二、城市公共空间节庆装饰艺术构成要素

1、城市公共空间节庆装饰艺术物质要素

城市公共空间装饰物质要素主要分为色彩、材质、形状与形态。色彩,在节庆装饰中焕发着神奇而独有的魅力,装饰者根据传统或现代节日的要求,运用大自然的颜色,调和明度、纯度、彩度,提炼、夸张、组合、变化而成节庆装饰色彩。色彩学理论研究每一种色彩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体现着人类的不同心理,当视觉感官到某种颜色时,大脑神经便会反应出不同的讯号,如红色代表热情,人们便立即感受到激动兴奋;绿色象征自然,人们便会联想到健康、环保等。材质,是材料和质感的结合,是构成节庆装饰艺术物质要素的重要要素。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所运用的节庆装饰材料种类繁多,普通材料有纸、木材、金属、塑料等,还有性能优越的新型装饰材料,不同的材料的运用,能体现不同的艺术质感。形状与形态,由抽象化的点、线、面、体所组成,在城市公共空间形态上变形、融合、延展,彼此调和,在调和中变化创新,创造独特的节庆装饰形态。城市公共空间在节庆的主题下运用丰富的色彩以及不同的材质,创造一定形态的装饰艺术,在光照、灯光照下呈现不同的视觉感受,更好地为人类的精神生活缔造艺术享受。

2.城市公共空间节庆装饰艺术精神文化要素

城市重要的核心要素是人,评价城市公共空间节庆装饰艺术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并不是其设计耗费材料的多少,设计水平多么超前,而是取决于人们对它的接纳程度,是否符合城市居民对于节庆需求的满足。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处,更是要求艺术重视人本思想的体现。如中秋节节庆装饰时采用月亮、灯笼、大红绸布、月桂树等与节日主题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吉祥元素,以灯饰的形式装饰美化街道,将装饰艺术完美融入到城市居民的生活中。根据地域特点和文化的不同,不同的自然条件以及社会条件的制约促使各区域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思维和审美观念。另,根据不同类型的节日主题,城市公共空间装饰设计的形式、元素等也不尽相同,以此表现各区域千姿百态的节日装饰艺术形式。北国的冬天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哈尔滨凭借冰雪时节优势,推出大型冰雕艺术精品工程的冰雪节,展示了北方名城哈尔滨冰雪文化和冰雪旅游魅力。

结语

总而言之,城市公共空间与节庆装饰艺术融合,反应了人体主义思想潮流的趋势,更是社会文化的需求以及艺术审美的体现。

空间艺术论文篇3

那么中国的艺术体系融合了儒、释、道的哲学思想,是在特定时期,特定的地域,特定的文明制度下产生的特有的艺术形式。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画创作的原则,师造化可以理解为:1、向古人学习2、向大自然学习其修成的正果由胸中抒发出来,变成自己的作品,这是形而上的内修外练的过程。庄子[秋水篇]云: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己。庄子认为大自然山水中,天地是无穷大的,其他以外的事物再巨大都极其渺小,“不见水端”的北海在天地间就像“小山小木在大山”,四海在天地之间就像“礨空之在大泽”,这种“无穷的天地”时空转到今天来讲也是高深莫测的领悟,甚至可以升华为人们的精神世界里一种寄托。北宋画家郭熙提出了“三远法--平远、高远、深远”,“平远”类似于西方绘画里的焦点透视,从高处往低处俯视。“高远”是站在低处抬头看前方迎面而来的高大山峰。“深远”是借景步步移,层层推进,层层有奇景。都是由近至远地观察方法,这就说明中国古代绘画很早就研究“空间感”了。一副好的山水画,人看了会“身临其境”,融入画中,山水“造境”之法就是空间气氛的营造之法。

二、中国山水画的绘制是利用的散点透视

这跟西方的焦点透视观察方法不一样。古人创作山水画不像今天画画的人要提着画板,拿着纸笔对景写生,这太局部。他们不带任何工具,只是用纪游的方式到山中有眼睛观察,用大脑记忆。把大山中的特征,美好的事物默记于心,回家通过描绘一些草图创作出全景山水来。前面是一丛婀娜多姿的绿树,参差不齐地长在几处很有特点的土石之上,往后推移是亭台楼榭和小院,院内有芭蕉数丛,假山怪异嶙峋,周边有小桥流水围绕。走到园后是一片幽竹和树林,树林间瑞霭穿梭萦绕至山脚。中间层次是一座座山脉相连,苍翠雄浑,大山深处更有山居人家。最后举目眺望,层云浮动,远山若影若现,或高或低,犹若仙境。这就是借步移景法,空间的压缩,用自己的体会来表现大自然,提炼出其精髓,师自然不完全抄袭自然,将大自然的规律和法则融入心中,用笔墨展现出山川云野的博大。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人对绘事的奇思妙想。在[芥子园画谱]中,树法的第一讲就是画出树的出枝空间关系,即“树分四枝”,古人称:画树必须分清阴阳相背,左右顾盼。我们可以理解为“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用线条的穿插连断,来表现树枝的空间关系,精练凝重的线条经过墨色的浓淡变化,长短虚实变化,能概括出树与大自然的空灵感。李成[寒林平野图]中的松树线条勾得苍劲有力,墨色滋润饱满,将自然界所见的松树化腐朽为神奇,其造型“奇”而不怪,“秀”而不薄,树与树之间相互倚让,相互照应,表现出松树的劲挺多姿和旺盛的生命力。古代画家还把画石头的方法称为“石分三面”,跟西画不同的是,山水画只用“勾、勒、皴”表现出了石头的阴阳关系,西画则用“黑、白、灰”的调子不断塑造来完成。哲学可以根据客观规律归纳万事万物的势态及变化,科学是以严谨的态度来对待,中国画和西画

三、在特定的条件下就是哲学和科学的体现

这是“和而不同”。“树有穿插,石亦有穿插,树之穿插在枝柯,石之穿插在血脉。”这是画石大间小小间大之法,层纍取势即成大山。五代董源[夏日山口待渡图]将丘陵以大小相间之法叠画出了秀润华滋的江南山。这种一望无际的空间,恐怕只有中国山水画才能表现出无穷的魅力,这跟画家的蒙养和气度,阔达的胸襟相辅相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也展示了空间的浪漫。唐代诗人王维提出画中要有诗的意境,诗里要有画的无穷景象,[鹿柴]原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短短几行字,概括出了诗中山水画的大气局,使人构想出一幅林木深深的山中有行人往来,虽看不到,却容每个读者去想象的巨大空间。这个无形想象空间远比人们在现实中看到的美景要广阔得多,这么深厚的功力,没有几十年的积累是无法达到的,也体现了诗人在诗画方面的禀赋和灵气。同样,书法也讲究线条空间跌宕起伏的线条充满了无穷大的气息,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虽然每种书体笔法形式不一样,但是其空间布白之理想通,它的用笔线条需要千锤百炼,追求的是圆、厚、润、畅,结体在严整的条件下,每一笔要用气来完成,笔断意不断。横、撇、竖、捺、折、勾是写字的基本笔画,当它们被气连贯起来形成文字的时候就会出现空间布白来。由此类推,每个字与字之间也会形成空间,即所谓的行气。所以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就有一种真气充盈,其阴阳布白是由气生成了让人舒坦的空间感。宋代米芾的[蜀素帖]很能说明其中的道理,线条的粗细长短变化体现出通篇文字的丰富感,顿挫使转的有力线条便产生空间气息,随意却不失章法,用高山流水之势直抒性情,大气、个性、有条不紊。由一笔产生出的千万笔,是时空转换的过程,万法归宗,归根还是一笔之气。[石涛话语录]第一章: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一笔也是一样,中国根深蒂固的哲学美学思想更多引用了老庄思想,将太极的阴阳辩证法运用到主观审美中来,一笔一个太极,即一个空间。

四、在绘画这个艺术大体系中

“空间”的运用只是南海一隅,它的妙用价值体现了跨地域、跨学科地共用性,其共用性又体现了各自的变数,在变幻莫测中寻找艺术家自认为个性的那个支点。技法可以成为程式来引导学者循序渐进地跨入圣殿的门槛,但每种博大精深的艺术形式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天人合一的“神理”体现了强大的不可逆性。顺势而生,上天总是会眷顾懂得付出的人,每个技法点都蕴含着深不可测的潜质,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去深思、去实践、去挖掘。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