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素养论文范文(精选3篇)

一世相伴论文网 2023-08-19 07:11

艺术素养论文范文篇1

(一)摄影艺术的美学价值摄影通常被人们看作普通的照相而已,缺乏从美学视角审视与认知的研究。要认识摄影艺术的美学价值,可以先从美学概念、起源等切入,明晰审美的本质属性,探究其与摄影的关联。美学一词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第一次赋予审美这一概念以范畴的地位,他认为美学即研究感觉与情感规律的学科,审美是感性认识的能力,这种感性理解和创造美,并在艺术中达到完美。摄影艺术,可通俗理解为:摄影的艺术,广义上包括一切与摄影有关的艺术活动,狭义上特指可以作为一个艺术品种存在的那一部分摄影,是[辞海]中所说的“造型艺术的一种”。摄影艺术是一个较年轻的艺术门类,紧紧伴随着每个时代高新科技的发展而发展。摄影艺术是一种对现实的高度概括,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影像工作方式。摄影就是作者的一种表达,正如说话是一种表达、写作是一种表达一样。如果说美学是关于感觉和情感规律的科学,摄影艺术的美学价值也就是摄影在人的感觉感知、记录、表现方面所特有的视觉功能以及其所具有的情感表达与创作。应该说,摄影艺术作为一种造型语言,富有情趣或美,是具有美学价值的艺术之一,二者是一种相互交织的关系。

(二)照片信息包含有审美属性普通的照片还不能称之为摄影艺术作品,还必须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提升。首先,从摄影的主体而言,拍照者只有提高了自身的艺术修养,成为有艺术创作能力的摄影师、摄影家或摄影爱好者,才能成为自觉的摄影艺术作品创作者。其次,就是对于照片必须用符合艺术标准的审美价值来衡量其是否为摄影艺术作品。然而,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摄影的大众化普及为每位拍摄者通往摄影艺术之路奠定了入门基础。随着摄影进入艺术行列,也就产生了按照美的规律从事摄影艺术创作的摄影美学。照片或者说摄影艺术作品包含有审美属性,这是不争的事实。人们看照片的过程,就伴随有一种审美的心理。即便看普通的人像照片或者风景照,欣赏者也是带着照片真好看、真美这种普通的审美心理的,不要说具有更强艺术性、更高级的摄影作品,以及艺术欣赏者对这种摄影艺术作品的审美欣赏。实际上,照片的审美属性是比较普遍的,尽管有低级和高级之分,摄影的拍照者或者说创作者的艺术修养也有差别,照片的观赏者或者说摄影艺术的欣赏者的审美素养也有差异。但是,照片包含的信息,摄影的作品的光影、线条、色彩、质感等画面语言以及所表达的主题一定是含有审美元素属性的,和绘画、雕塑等一切视觉艺术一样。

(三)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摄影审美支撑摄影具有审美价值,视觉文化的影响力无所不在。我们已经置身一个全球化的影像社会,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需要具有审美属性的艺术形式来实现,那么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就需要摄影审美支撑。不要把很容易掌握和普及的摄影当成只是随手拍照相,只是玩乐一样的无意义消遣。要看到摄影这种最普及、具有审美元素的拍照在所有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中的潜移默化影响,要提高其对人文素养培育和提升方面的价值。同时,把大学生摄影这种非自觉的拍照,通过课程、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方法变成意义更加明确的认知和培育,要从理性认识和科学方法上促进摄影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所应担当的艺术审美功能的实现。

二、摄影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途径

在摄影艺术具有美学价值,且美学是人文精神和情怀的重要载体这样的认知明晰后,摄影可以作为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方式方法也就可以理解了。大学应通过各种摄影艺术途径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摄影艺术课进入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人文教育课程是帮助培养大学生对社会、对历史文化、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终极关怀的情感,除了哲学、文学、艺术等大的学科专业支撑之外,作为艺术内容之一的摄影艺术也具有通识课程的属性。从教育的本质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教育实践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正成为素质教育中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摄影艺术课不仅是摄影和艺术专业里的专业或专业基础课程,也完全应该成为大学通识教育体系里对大学生通识美育和人文精神培育的课程。人文艺术课在大学里具有重要作用,大学应重视艺术对一个人的成长、创造能力和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大学不仅要培养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职业人才,更应该成为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的公民。摄影艺术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大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素质,发展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其人文修养,促进其人格完善,包括能力、方法、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内容,让大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平衡发展,促进其全面发展。摄影艺术技巧和艺术理论教育课程的开设,可以满足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对摄影技能和人文精神修养的需要。据调查,法国一些重要的大学几乎都开设摄影教育课,如巴黎大学、里尔大学、波尔多大学等。

(二)大学生的摄影艺术课外活动应该得到加强美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级学校要在加强艺术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1.成立摄影学会、协会类组织摄影艺术社团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进行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径。摄影艺术社团通过开展各种摄影艺术类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摄影艺术实践精神,提高其摄影的创作和欣赏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大学生摄影协会可以把有摄影兴趣、爱好的学生组织起来,开展摄影技术培训、摄影创作和欣赏讲座,进行摄影创作活动,搞摄影比赛与展览,开展摄影艺术研讨活动等,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摄影艺术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摄影技术与艺术水平,提高其文化修养和人文情怀,使其更深入地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关注人的社会活动、关注大自然等,更好地实现大学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作为学校和社团的摄影艺术教育、实践和活动对于大学生的摄影艺术和人文精神培育具有重要作用,可谓意义重大。

2.加强以摄影艺术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建设大学是知识与文化的殿堂,也是文化创造与培育的阵地,这是大学的基本价值决定的。好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一定是丰富多彩的,一定是非常普及和厚重的。因为摄影是视觉语言,摄影艺术是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完全可以重视以摄影艺术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建设。在一个摄影艺术繁荣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昌盛的大学,大学生受到摄影艺术熏陶、教育、锻炼都是非常容易实现的。摄影艺术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共生与互补的关系。大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摄影艺术也就具备较好的发展条件。反过来,校园文化建设好,摄影艺术兴旺的大学,可以让大学生吸收的摄影艺术养分就更充足,可以更有条件培育其摄影艺术修养,促进人文精神培育。

(三)通过自修提高摄影艺术修养除了带有群体性的摄影知行行为以外,大学生还有一种重要的摄影艺术学习和提高自我修养的方式,就是个人爱好自修摄影艺术理论。大学对人才的培养,除了专业课堂教育以外,学生在大学里面对知识和文化的自我选择,并努力学习与实践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和成长方式。如果一个大学生通过家庭熏陶、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激发了自己对摄影艺术的爱好与兴趣,并且不满足于一般的傻瓜摄影这样的层次,对摄影技术、技巧和艺术理论有了更深的知识渴望,其完全可以通过自学的方式来学习摄影艺术理论。爱好摄影的大学生无论是阅读专业摄影书籍、报刊,还是通过阅读摄影专业论文、浏览国内外摄影专业网站等方式方法,都可以获得大量的摄影专业知识,学到很多专业的摄影艺术理论,从而完善自己在摄影艺术方面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当然,在这种摄影艺术的自学与爱好过程中,一定会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大量的具有艺术性的作品、艺术创作和欣赏理论,包括艺术家的生平与艺术思想等,甚至会因为热爱摄影需要提高自我艺术修养而扩大阅读和欣赏其他文艺理论、作品,这样的结果当然是对大学生人文情怀与精神的更大提升。

艺术素养论文范文篇2

因人而异的艺术素养培养模式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力和兴趣,让学生看到自身的优点,以寻求正确的发展方向。

1.学校情景式教学。

积极发展和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大力改进职校美术教学方式,加强师资力量,提高美术教学设备质量,组织多种形式且与艺术素养有关的各种课外活动,定期做好教学后期的总结和检查,不断地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创造能力。

2.内外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积极地将课外活动引入美术教学中来,实现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课外活动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大力发展研究型、兴趣型、综合型等多种形态的艺术教学体系,将传统美术专业知识的教学与艺术素养的培养相结合,推动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比赛培训等课外的柔性艺术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培养艺术素养中能够达到虚实结合、刚柔并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艺术素养融入课堂的培养模式。

教师在进行美术专业知识的教学时,可以适当的增设一些有关艺术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例如[美学]、[艺术考察]等。并将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发掘出来,讲解给学生听,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量,更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引进先进的教学辅助工具进行艺术素养的培养,例如多媒体网络技术、电子白板等。

二、综合美术和其他学科的资源,促进职校学生艺术素养的全面发展

在我国,美术知识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在进行美术教学的时候,要积极而又充分的考虑美术教学的真正目的以及美术课堂所具备的特点。现阶段,我们国家需要的是极具探究精神和创造力以及艺术素养高的新型人才,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符合现当代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是美术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也是教育界的主流趋势之一。所以,积极促进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整合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资源是加强教学资源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更能有效的促进艺术素养的全方位发展。教师要立足于当今社会发展背景,将我国传统的文化融入到美术教学之中,将美术教育作为桥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美术专业知识以及与美术有关的内容,并将其进行科学的综合,逐渐形成以美术教学为主体,其他学科为辅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多角度的进行思考和学习,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能够做到全面的认识美术,将美术教学的特征、美术表现出来的相异性、美术发展的规律等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实现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不同的学科资源有联系的放在一起进行详细的分析,例如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就是以几何图形为基础创作的。这就有机的结合了数学和美术两种学科的知识。

三、加强学生美术修养,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首先,理论知识丰富美术修养,为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奠定了基础。在职校美术教学课堂中,我们要关注的是对美术的学习和艺术熏陶的作用。教师应当避开传统教学模式,泛泛的理论知识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要积极挖掘美术教学中的亮点和艺术魅力,并将其呈现在课堂之上,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美术教学的课堂中感受艺术的发展、学习我国和外国的各个美术学派的风格和特点、了解艺术发展的主流方向,在美术作品中感悟美、欣赏美,为培养艺术素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在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力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教师也要积极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其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作品的创作。美术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便是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在美术教学的课堂中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力,将学生带入“美”的世界中去,让他们将自己的实际生活同美联系在一起,并用自己的感悟和绘画方式将这种体验表达出来。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感知、通过自己创造力以及想象力的不断提升,艺术素养也在不断的上升和提高。最后,在作品中发现艺术的美,在课堂外培养艺术素养。美术教学不能只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中,教师要积极的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到各种与美术相关的活动中去,去观看画展、参加美术比赛、拜访一些名家倾听绘画心得,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不断培养自己的艺术素养。

四、结语

总之,时代是不断前进的,美术教学中对于艺术素养培养也应该要不断的提高和发展。对职校的学生而言,培养艺术素养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塑造全方位人才的重要过程,在艺术素养的不断提升中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身心的和谐。我们应当从长远的角度思考如何才能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以求更好地发展职校的美术教学,提高艺术素养和全面发展。

艺术素养论文范文篇3

一山东是古代齐国和鲁国的所在地,作为齐鲁文化的发源地,山东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十分突出,有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丰富多样同时又特色鲜明的文化,是各专业、各学科艺术创作的肥沃土壤。在历史文化资源方面,山东有馆藏文物70多万件,其中,聊城光岳楼、山陕会馆,阳谷的狮子楼、景阳冈,临清的舍利宝塔、鳌头矶,日照的尧王城,胶州的琅琊台等享誉国内外。有大量珍贵文献资源如[论语]、[孟子]、[墨子]、[管子]、[晏子春秋]、[孙子兵法]等,还留存有大量历史遗迹和历史名人故居,如三孔、三孟、王羲之故居、蒲松龄故居、李清照故居、稼秆祠等。另外,山东还存有众多著名的汉墓、汉碑刻和汉画像石。曲阜、济南、青岛、聊城、邹城、临淄六个城市被确定为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在民间文化资源方面,山东民间文化遗产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性。栖霞牟氏庄园、惠民魏氏庄园、胶东海带草房、阳谷“迷魂阵”村落,别具一格;鲁菜、沂蒙煎饼、德州扒鸡,风味独特;潍坊风筝,绚丽多彩。杨家埠年画、平度年画、东昌府年画,各具特色;高密剪纸、滨州剪纸,巧夺天功;聂家庄泥塑、济南“兔子王”、郯城木玩具、穆李村面塑、聊城工艺葫芦,栩栩如生;鄄城织锦、潍坊刺绣,博兴、沂蒙柳编,莱州、昌邑、郯城草编,朴拙美观;胶州秧歌、商河鼓子秧歌、海阳大秧歌,鄄城什集龙灯、昌邑西小章竹马,粗犷豪放。还有博山五音戏、鲁南五大调、临清时调、鲁西北弦歌、微山湖端鼓腔、嘉祥唢呐,山东大鼓、山东快书、山东琴书。这些土生土长的民间手工艺和地方戏曲种类繁多、富有地方特色和艺术价值,但大多面临生存危机甚至濒临失传,亟需有人去研究、保护和继承。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来说,更应肩负起这一使命,同时这些民间艺术样态也可为他们进行自己的艺术创新提供有益地借鉴和帮助。

二在自然人文资源方面,山东自然人文资源主要包括山文化资源和水文化资源两大子系统,在山文化资源方面有泰山的多元文化(含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民俗文化)、崂山的道教文化以及蒙山文化、峄山文化、千佛山文化、云门山文化。在水文化资源方面,主要是运河文化、黄河文化和海洋文化。[齐鲁文化]课程对山东的这些文化资源和其历史渊源进行系统地讲解和阐释,运用PPT课件辅之以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图示,并根据课程进度插入影像资料多角度欣赏,如山东电视台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齐鲁青未了]、大型电视专题片[齐鲁民俗]等。而与齐鲁文化相关的讲座和展览则进一步加深了学生们的认识和了解。在当前全球化的语境下,政治、经济的全球化使有些学者提出了“文化全球化”,即全球文化趋同的隐忧和文化帝国主义的冲击。由于传播通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地球村”的预言成为现实,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把大量的文化产品输入到世界各地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如美国的好莱坞大片热销全球、美剧[越狱]在中国几乎是同步的网上下载和收视等,麦当劳和肯德基成为妇孺皆知的洋快餐。西方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价值观、西方文化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青年一代渗透和影响日益巨大,所以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这一时期更显意义重大。“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人们逐渐开始认同这一说法,也就是说有个性、有特色的东西才有持久的生命力。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只有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特性,这个世界才是多姿多彩的,诚如大哲学家罗素所言“参差多样是幸福之源”。而对于本土文化或地域文化来说,是同样的道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分支和主体的齐鲁文化以其丰富、多彩与多元状态给了它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差异性生存的理由。那么以文化为创作土壤的艺术工作者对于各种文化载体和表现形态、表现内容的熟悉与掌握是必需的,这也是作为未来艺术工作者的学生们需要尽早接触与全面了解的。

二、学生的文化素养现状

一“健康的艺术教育不只是一种技法的教育,而是一种更全面的文化素养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将在下一个世纪对整个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而现实的情形却是全国各艺术院校学生虽然术业有专攻,但由于近年来高校扩招和整个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念的变化,艺术类学生较以往文化素养下降,整体上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即“实用主义盛行,人文知识匮乏;道德观念模糊,理想信念模糊;适应能力欠缺,团队意识不足;审美情趣低俗,创作水平有限”]。他们对那些与非专业课程特别是与实用价值相距较远的人文学科,如文、史、哲课程和美学等课程的学习明显动力不足,不够重视,很多是混学分而已。再加上原本不太扎实的文化基础,由此带来的是知识面较窄,很多学生在毕业后感到虽然上手快,但后劲不足,难以胜任艺术创作不断创新的需要。在任一艺术创作过程中人文素养的高低至关重要。从长远来看,艺术类学生人文内涵的缺失最终必会影响其艺术作品的酝酿、构思和表达,进而影响他们今后的发展。当面对不同文化和需求层次对创作的不同要求时,由于文化素养不够,底蕴不足,往往难以使作品具有应有的深度、广度和新意,不能有效地运用艺术语言来体现现世的精神需求和人文精神。而一件真正可以传之后世的艺术作品必然反映了特定的历史与文化,反映了某一种理念和精神,必然基于深厚的社会人文基础。它只有通过适当的表达形式,体现出深刻的内涵和深远的境界,方能获得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而这些都需要巧妙的构思和对传统文化与历史以及当下的把握。目前,很多艺术类学生的作品缺少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多半是对他人作品的模仿和重现。

二[齐鲁文化]课程体系不仅仅是对山东各地区风俗民情、民间艺术的介绍,齐鲁文化的历史流变特别是其基本精神的讲解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内涵和它在齐鲁大地的发展、影响进行阐述。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主体,其内涵主要是以人为本,以仁为核心,以德为美,以孝为先,以和为贵,以礼为范,以天人合一、阴阳和谐为最高境界。“重义轻利”、“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安贫乐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些形成了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齐鲁文化究其根本,不仅仅是一些具象的山水碑刻、历史建筑、工艺作品或民间曲调,更是一种逐渐形成的观念,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价值取向,是肇始于过去、渗透到现在且直达未来的存在,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与人文修养的结构要素。可以说,齐鲁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多彩对山东学子来说是艺术创作的不竭源泉和永久动力,它能够在学生的艺术创作生涯中长期发挥作用。虽然山东艺术学院主要面对山东招生,但大部分学生对齐鲁文化并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只有一鳞半爪的知识。在各专业学生中开设[齐鲁文化概要]公选课程是必要的,通过对这门课程的系统学习和深入领会,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专业发展得到全面提升。“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齐鲁文化]课程体系相当于教给学生“捕鱼之道”,而不是使大学艺术教育仅限于专业技能的传授。当然这门课只是学校人文课程中的一环,它必须和其他人文课程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更为生动有效的教学手段、更丰富多样的配套活动,多方面、各环节发挥合力才能全面提升艺术类学生的人文素养。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