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论文范文篇1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2012年3月~2014年3月期间我院儿科收治的176例患儿及在儿科工作的23名护理人员。这23名护理人员的年龄在19~5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9岁。其学历为研究生及以上的护理人员有1名,为本科的护理人员有9名,为大专及以下的护理人员有13名。其中,有护士长2名,护师11名,护士10名。其工龄为6年以下的护理人员有13名,为6~10年的护理人员有7名,为10年以上的护理人员有3名。我们将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我院儿科收治的88例患儿设为对照组,将2013年3月~2014年3月期间我院儿科收治的88例患儿设为观察组。在对照组中,有男性患儿47例,女性患儿41例,他们的年龄在2个月~1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5±5.7)岁。在观察组中,有男性患儿53例,女性患儿35例,他们的年龄在3个月~1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9±6.1)岁。这23名护理人员及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管理方法
为两组患儿均进行护理。自2013年3月起,我院对这23名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管理。具体的方法是:①定期为其举办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班和护理技能培训班,使护理人员能充分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②进一步规范护理工作程序和规章制度,细化对各工作环节的要求,进而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③为了体现护理管理的人性化,合理地安排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严格交接班制度,避免护理人员超负荷值班。④对护理人员进行科学、完善的绩效考核,完善护理工作测评制度,做到校绩与护理挂钩。使护理人员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
1.3观察指标
护理结束后,观察这些护理人员的护理差错率及护患纠纷的发生率。通过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此调查问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三个标准。
1.4统计学处理
我们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包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两组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结束后,观察组护理人员出现的护理差错率、护患纠纷的发生率、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均好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护理管理是以患者为中心,充分体现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的一种管理方法。护理管理要求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尽职尽责,注重护理的细节,寻找其中存在的护理风险,并能及时对其进行纠正,以保证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护理服务。通过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实现与其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目的,进而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在本次研究中,对我院儿科的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管理,大致分为以下两个层次:一是改变护理人员的护理理念,这属于内在管理的范畴。二是规范和细化护理流程,完善绩效考核制度,这属于外在管理的范畴。进行内在管理的目的是让护理人员从根本上转变思想,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外在管理是进行护理管理的具体方法,用规范的制度指导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规范的护理,从而降低护理工作的差错率。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能有效监督护理人员的工作,并能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结束后,观察组的护理差错率、护患纠纷的发生率、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均好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对儿科的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管理,可有效降低护理的差错率,减少护患纠纷,提高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此管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儿科护理论文范文篇2
1.1一般资料
分析的对象中,对比组398例患儿中,男208例,女190例;观察组中,男184例,女181例。年龄1个月~12岁,平均年龄(6.3±3.5)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分析问题。组成专门儿科护理研究小组,分析2012年8月—2013年8月所发生的55例投诉的细节,归纳其矛盾所在,并总结成几大类。在2013年9月—2014年9月,继续分析记录采取新的防范措施之后所产生的新的投诉案例矛盾所在,并补充到之前所总结的结果上。经分析归纳儿科医患矛盾冲突问题主要为:
(1)服务质量:包括护理态度、更换滴注点滴时间、技术的熟练程度。
(2)意外突发:包括患儿摔伤、烫伤、走丢等。
(3)其他:包括护理人员对患儿及监护人的医疗性质问题的回答、医疗人员对患儿信息的记录的全面性及时性等。
1.2.2制定针对性的措施。结合先前所总结的矛盾与护理人员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针对儿科医患之间的措施。
(1)提高沟通能力与技巧,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医护人员经常与患儿家属沟通,了解患儿及其家庭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主要是做好新生儿或患儿护理知识指导和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护士长或责任组长每日深入了解家长需求、意见和建议,解答家长疑问,增进与家长的沟通,可以很好地规避护患纠纷的风险。
(2)提高医护人员护理风险管理意识,制定防坠床、跌倒、窒息、烫伤等评分表,对新入院的患儿进行各类危险因素的评分,对存在的危险因素及时向患儿家长做好针对性的宣教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护士示范加护床栏正确使用方法并加强巡视,以防患儿坠床;将危险物品远高患儿如暖瓶、锐器等,以防烫伤或意外伤害;护士按分级护理的要求巡视病房尽量保持卫生间、开水房、走廊等地面的干燥,在潮湿处放置防滑标识,以防摔倒。
(3)创造安全舒适的医疗环境,严格控制交叉感染,降低医院感染率。合理安排住院患儿床位,非感染和感染性患儿、新生儿和儿科患儿分开安置病房,儿科病房隔日1次、新生儿病房1次/d用人机共存的紫外线消毒车进行消毒并早晚各开窗通风30min,以保证病房空气的新鲜、流通。对出院病人及时做好终末消毒。
(4)建立全面的医护网络,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使医患关系趋于缓和。
1.3效果评价
具体防范措施实施后将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投诉率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通过t检验;计数资料录用率表示,通过χ2检验。以P<0.05为有差异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投诉情况比较
对比组中责任心较差、技术失误是造成医患之间矛盾的最主要原因,其中技术失误是导致投诉的比例最大(30.9%),在采取防范性措施后总体上的投诉例数有了明显的下降,且投诉比例从13.8%下降到3.8%。采取措施后,观察组中的责任心差与技术失误依然是造成患者投诉的主要原因,但相较对比组来说,整改后有了很好的效果,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两组满意程度比较
对比组中患儿家长对医疗服务的满意程度为84.7%,而在采取相对应有效的防范措施之后,患儿家长对医疗服务的满意程度有了很大的提升,达到了95.6%的满意程度。经比较P<0.01,两组的数据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与我国医疗基础设施的不断提升,患者与医疗人员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其中,由于儿童的年龄较小,儿童的自控能力与自我保护能力较弱以及医疗合作性较差,使得儿科护理变得相对于其他成人科室更具有其特殊性,所以儿科护理的医疗风险明显高于其他的成人科室,且儿科护理的投诉率也高于其他成人科室。所以研究与制定针对于儿童病房护理的相应的防范措施也是十分急切的。良好的儿科护理防范措施能够十分有效地提高现有的儿科护理质量,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患儿及家属对儿科护理的投诉率,减少了医患之间纠纷的发生,同时保证了患儿的生命健康,提升了医疗人员及团队的形象,融洽了医患之间的和谐关系。本文的对比组收集了398例病例中的55例投诉案例,护理研究小组针对这一年中的投诉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将儿科护理所能遇到的潜在风险矛盾归纳为护理人员责任心不足、护理人员与患儿及家属沟通交流欠缺、护理人员自身存在的技术层面的失误、人员的缺编、规章制度差、基础设施不完全等其他问题。研究组针对最易导致投诉的医护人员责任心差和技术失误制定了新的防范措施,着重加强医护人员的基本医疗操作的练习与培养医护人员耐心和细心,完善了医护人员与患儿及家属的服务网络。在观察组中,明显的看出投诉的比例相较前而言下降很多,能看得出这一系列防范措施是很有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工作,需要不断培训和提高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护理风险的发生,确保新生儿和患儿的安全。
儿科护理论文范文篇3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本院儿科收治的患儿101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52例,女49例,年龄4个月~9岁,平均(4.3±1.1)岁。同时选取2010年8月~2011年8月本院儿科收治的患儿91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4例,女47例,年龄4个月~9岁,平均(4.4±1.1)岁。两组患儿在体质,平均年龄及性别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儿科常规基础护理,如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心理护理,营养护理及出院指导等,而观察组再给予家庭中心式护理,主要有如下几点:①指导患儿家属共同参与护理。有些患儿家属对患儿疾病的治疗及护理不了解,甚至不参与,这可能导致实际护理质量下降,故家庭中心式护理要求家属共同参与患儿的护理及治疗,并对家属情绪进行管理[2],同时优化教养模式和家庭环境,使家属起到榜样作用。②疼痛的护理。在常规疼痛护理基础上,护理人员也需指导患儿家属如何进行疼痛的处理,如当患儿疼痛来临时,患儿家属首先需平静心态,再可通过向患儿讲故事等方式分散患儿注意力,以减少患儿体验疼痛的时间[3]。③其它。在脑瘫,肾病等其它慢性疾病的护理中,家庭中心式护理可指导患儿家属如何进行护理,如何进行心理沟通,从而提高患儿家属的保护意识,以控制患儿病情,提高患儿依从性,从而促进患儿的康复。
1.3效果评价
治疗结束后对患儿的护理质量进行评价,主要有如下几个等级,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及非常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11.0进行数据统计,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观察组非常满意51例,满意31例,一般15例,不满意4例,非常不满意0例,总满意率81.2%;对照组非常满意31例,满意21例,一般29例,不满意7例,非常不满意3例,总满意率57.1%。观察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家庭中心式护理最早由美国Fond和Luciano于1972年提出,其中心理念主要为,患者不是一个孤立的病例,他属于社区,家庭或家属。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需考虑家属对患者的影响,同时动员家属共同对患者进行护理,从而使患者迅速康复。家庭中心式护理适用于儿科护理,在本文中作者对观察组患儿给予家庭中心式护理,主要指导患儿家属共同参与护理,疼痛护理等,主要内容为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心理护理,指导家属掌握护理方法及沟通方法,使患儿家属充分参与进患儿的护理中,使患儿感受到家庭的存在,从而促进康复。护理后结果表明观察组的总满意率为81.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1%,这说明家庭中心式护理效果显著。总之,家庭中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建议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上一篇:人才流失论文范文(精选3篇)
- 下一篇:红楼梦艺术论文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