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的三要素篇1
[评析文章]潘新和[试论“议论文三要素”之弊害],[语文建设],2012年第1期。
文中批判了议论文“三要素”之说并不符合议论体式阅读、写作的实际,在认知方法、思想方法、说理方法上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三要素”并不能构成对议论文的规范。“三要素”最大弊病在于它是“形式”要素,而非“实质”要素,因而无法产生实质的规范作用,自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1)要素提炼不当:特征的失范。潘教授认为“三要素”的认识是错误的,作为写作要素那就完全失范了。首先,议论文本不是有“论点”就成,它需要的不是任意的“论点”,而是“具有较高逼真度的论点”或“新论点”。作为要素,它要有明确的“实质界定”。是否有论点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什么样的论点。其次,“论据”更不能称为要素。“论点”与“论据”不是一个层面的概念,“论据”比“论证”方法低两个层次。再次,“论证”是说理方法之一,不能与“论点”“论据”并列。说理的方法有很多,如果“论证方法”是要素,那其它说理方法情何以堪?再者,“论证”是动词,应称为“论证过程”或“论证方法”,与其它两名词要素并列,不甚妥当。
(2)目标意识丧失:重心的偏离。议论文“三要素”关注的是对“论点”的“证明”,却忽视了“论点”本身的真理性、逼真度。对于“论点”,要求的仅仅是有没有论点,而不顾及它的真与伪。与议论文写作的认知方法相匹配的应是辩证逻辑,属于二元对立思维能力,或多维立体思维。它不但关注论点正确与否,而且更为注重论点的发现性、新颖性、逼真性。“三要素”是误将“推理形式”当成“认知方法”,造成了写作上的舍本逐末,重点不是“论点”,而是“论证”。
(3)材料意识缺乏:基础的浅陋。“三要素”思维是“论点”先行的,是以“论点”为原点的思维,而议论体式写作的原点不是“论点”,而应是“材料”,“论点”是来源于“材料”的。对于议论文写作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材料”,“材料”是决定议论质量的客观条件,“材料”工作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论点”的新颖性与逼真度。缺乏“材料”意识,从长远来看,是根本性的缺失,因为没有良好的“材料”意识,便没有搜集、研究“材料”的自觉与对“材料”的敏感,便不可能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之初,就要打破“三要素”与应试写作的思维定式,从实际写作出发,让学生围绕一定的领域、专题、论题搜集、学习、思考相关资料,积累相当学养,养成定向搜集资料的习惯与良好的“材料”工作意识,这才是治本之举。
(4)思想方法片面:矛盾的掩盖。议论文“三要素”的着眼点是论点与论据的统一,而不是矛盾。封闭式论点、论据、论证思维,势必导致学生在认知上主观臆断、以偏概全。学生从“论证”“论点”的需要出发去寻找“论据”,眼里只看到那些符合“论点”的“有用”的论据,对“材料”作随意择取,对不符合“论点”的“无用”的“材料”视而不见,一概加以排斥。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都是对立统一体、多元统一体。议论体式写作,重要的是能够发人之所未见,“论点”全面、辩证、深刻,较为准确地揭示事物的内在矛盾性、复杂性。
(5)具体分析欠缺:说理的贫乏。“三要素”说,让人们觉得似乎靠“三要素”就可以完成议论说理的任务,其实“三要素”的说理作用是很有限的。单一的说理,忽视多种说理方式的互补,忽视“具体分析”方法的运用。其实“论证”这个概念就有问题:“论点”是没法“证明”的。“论证”最重要的两种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前者是用事实论据证明论点,后者是用理论论据证明论点。实际上,与其说是“证明”,不如说是“说明”。
(6)证伪方法缺席:驳论的遗忘。潘教授认为,“三要素”思维严重忽略“反驳”“证伪”的方法,“驳论文”与“论辩文”基本上是在“三要素”视界之外。关于“反驳”“证伪”的重要性,由波普尔的理论推之,它是把注重“证明”还是注重“证伪”,视为“伪科学态度”与“科学态度”的分界。“三要素”的认知可归入“证明主义”范畴,即“伪科学态度”范畴。
潘教授认为,由于议论文“三要素”影响深远,已经成为语文界的集体无意识。他对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反思与检讨,引起了我们对传统的写作理念的深刻反思。
[评析文章]潘新和[“议论文三要素”的重构],[语文建设],2012年第6期。
潘教授的上一篇文章是对“三要素”的批判,而这篇文章这着重他批判反思后对议论文“三要素”的重构。他认为,重构最主要的是走出以“形式(论证)逻辑”定位、以“证明书”(证实)来建构说理系统的迷津。“三要素”的认知取向,不应是对文本作浅陋的结构、形式(推理方法)上的规范,而应作功能、本质上的规范。
(1)价值性:选题的机敏。潘教授认为,论题的价值,固然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研究者的智慧,但它和论题的新鲜度、对论题研究现状的了解度、论题能引发的关注度、论题的针对性以及论题的普遍性不无关系。以上五点直接决定着论题的价值度,论题的价值度同时也决定着一篇议论文的价值度。在“三要素”中,价值性是最基本的。虽侧重于选题而言,但也是对议论文本的整体要求。如果在论点和发现性与论说的说服性上有所欠缺,该文本也仍然不能视为具有高价值性。
(2)发现性:立论的超越。有了高价值的论题,矛盾便转移到了立论上,即考虑“持什么观点”最有价值。议论文本关键还在于要有一个好的论点,好论点的标志主要是具有发现性。该文章认为,以下三类文本在创造性程度上有较大差别,但都可以归入发现性的范围,都有价值:综述、归纳类;演绎、应用类以及发展类、创新类。可见,发现性是需要经过一定的思维方法去梳理呈现的。潘教授认为,论点的发现性有以下主要特征:新颖性、想象性、逼真性。发现性这一要素,最直接的要求是新颖,也是立论的首要条件,而想象性与逼真性是隐性的,是议论文的本质要求。想象性是立论内在的创造因素,逼真性是议论写作的目的。我们所追求的新颖,是具有想象力与高逼真度的新颖,是有其质量内涵的新颖,不只是单纯形式上的标新立异,不是只要是新论点便好。
(3)说服性:说理的透彻。有了高价值的观点,矛盾就转移到了如何使人信从你的观点上,即构想要怎样说理最有价值。说理的透彻性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说理贵在得当,重在分析研究;第二,要注重防御性的反驳与证伪;第三,要注意说理系统清晰与严谨。当然,说理系统是否具有说服性,不应在写作时才考虑这个问题。在选题、立意时就要考虑要如何化解读者的反驳与证伪,要选择哪些恰当的方法强化文本的说服力。
议论文的三要素篇2
下面结合潘教授的观点,谈谈我对当下议论文教学的反思与探讨。
一、对议论文“要素”的反思与探讨:理论性、逻辑性、概括性
潘教授认为议论文“三要素”提炼不当,那么议论文写作的“要素”究竟是什么呢?议论文的知识体系究竟是什么呢?
记得2002年韩雪屏先生在[语文建设]上发表了[审视语文课程的知识基础]一文后,就引出了对语文知识问题的大讨论。十年过去了,到现在我们还没有厘清中小学语文课程需要的知识有哪些,对议论文的知识体系的构建还处于停滞的地步,尽管其中也有许多人作出了探索,出现了议论文的能力训练体系、思维训练体系、目标分类体系、议论文写作范式等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与实验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同时对于议论文写作知识的研究还没有本质上的突破。
那么议论文的“要素”是什么呢?从文体特征和写作的基本要求看,记叙文在于以情动人,使人感动;说明文在于以知启人,使人明白;应用文在于以事告人,使人知晓:而议论文是以理服人,使人信服。
以理服人、使人信服,应该是议论文的基本要素,结合高朝俊教授及相关专家的观点,从文体特征和写作要求看,议论文的“要素”可作如下概括:
(一)理论性。议论文又称说理文,强调文章要说出的是“理”,即要有理论性的观点,也强调文章要竭尽力量说道理,即要以理服人。议论文要从个别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要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这样的观点才有高度,道理才具有普遍性,才能令人信服。正如列宁在[哲学笔记]说:“罗列一般的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如果不是从全部总和,不是从联系中去把握事实,那么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连儿戏都不如。”
(二)逻辑性。议论文要发议论和说道理,它所遵循的是思维的逻辑性、完整性、严密性、条理性,以及推论的合理性、证伪的科学性。在论述过程中,要运用逻辑思维的工具,以概念、判断、推理、比较、分类、分析、概括、综合等手段去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三)概括性。一是对内容的概括性,即要从大量的现象中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二是语言的概括性,即要以概括性的语言来将具体事例、现象等抽象化,而不是作生动的描述。
我以为从内容、思维、语言等方面提炼出议论文的基本要素,易于被老师接受、学生理解,易于在写作中运用。
二、对议论文写作目的的反思与探讨:负责的态度、理性的精神、求真与求善
潘教授认为议论文写作的目的是“求真”,我认为这是议论文写作的较高目标。结合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具体情况,议论文写作教学的目的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观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议论文写作的要求是:“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精神。”2000年[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议论文写作的要求是:“能有意识地考虑写作的目的和对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两者都强调了“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以为“负责的态度”是议论文写作中“求真”的基本要求。
到了高中阶段,中学生基本完成了心理上的“断乳期”,身心发展已经渐趋成熟,参与社会日渐广泛深入,他们对社会、自然、人生、自我等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与思考。但由于高中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这些思考和认识又有许多不足,如他们的观点常常情绪化,许多观点不切实际、偏激,因此引导学生“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在高中阶段显得尤其重要。
朱光潜先生认为写作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有话必说,无话不说,说须心口如一,不能说谎……如果存心说谎,那是入手就走错了路,他愈写就愈入迷,离文学愈远。许多人在文学上不能有所成就,大半都误在入手就养成了说谎的习惯。”我们看到当下学生在作文中迎合教师、迎合评分标准、迎合政治、迎合时势,说假说、空话,就是不敢说真话,这哪里是什么“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呢?
我认为在议论文写作时应特别强调学生“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养成发表观点时不信口开河、口无遮拦,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在网络时代,“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更是对一个公民和网民的基本要求。
王栋生先生认为:“写作要有公民意识……公民意识需要我们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中生写作要有社会性,我们固然要关注社会上的重大事件,表现社会的重大主题,但更要从身边的普通人和日常生活入手,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在这样的社会实践中,一步步增加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这里强调“写作要有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都是以“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为基础的。
(二)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德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家莱辛有句名言:“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写作要达到“求真”的目的,除了培养学生“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我认为理性精神就是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独立的思考、多元的视野、平等的争论、实践的检验、宽容的激励,还有实事求是、质疑探讨、真诚合作等,而这种理性精神在当下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常常被忽视。
而国外在议论文教学中都十分关注理性精神。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公立学校英语课程标准(9~12年级)对议论文的要求有:“预想读者可能出现的误解、偏见和期望,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论述。”德国的高中课程标准强调:“能以说理的方式表明自己的观点”,以及“能表达反驳性论据,并能有效地用于议论”。加拿大阿尔伯特省的课程标准则强调“欣赏他人思想和表达的多样性”。我们可以看出,“反驳性论据”“欣赏他人思想”等,都是理性精神的表现,也说明国外议论文教学非常强调理性精神。
因此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上,无论是学生写作前的指导,还是写作过程中的思考与探讨,或是写作后的讲评,都可以通过作文案例,来具体分析学生是否有情绪化、非理性的表达,如果有,努力更改,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议论文写作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理性的精神,并用理性的精神战胜个人甚至一个群体的非理性的情绪,这样才能加深对社会、事物的认识,才能逐步走向对真理的认识。
(三)议论文写作“求真”也要“求善”
潘教授强调议论文的写作目的是“求真”,我觉得求真之外,还要“求善”。
议论文中的“求善”,就是以一颗善良之心、以悲天悯人的情怀来看待社会人生,是对弱者的同情、对强权的批判、对文明的倡导、对愚昧的针砭、对真善美的讴歌、对假恶丑的鞭挞,等等。
作文如做人,于漪强调“要作好文章,首先要在做人上狠下工夫……尽管现在大家都在提倡创新和求异,但作文中有些精神的东西,是不必质疑的,更是不能失缺的”。她说:“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身上更吸引人的不是其他,而是一种人文精神,一种伟大的悲天悯人的气度和对国家对民族的无限热情与热爱,像杜甫和列夫·托尔斯泰等。而现在的学生如果家里的屋子破了,能自己动手修缮已经很不错了,恐怕很难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更不可能有‘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胸襟和为理想而舍弃一切的豪情。”我想于漪老师所强调的“做人”“精神”“人文精神”“悲天悯人的气度”“热情与热爱”其实就是人的一颗善心。
在学生作文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与宽容,例如看待“小悦悦事件”。不是任由学生一味地去批判路人见死不救,而是应该结合当下的社会实际和当下公民的素质,设身处地地去看待路人的选择,理解他们的选择,宽容他们的不足,同时再引出自己对路人及其他公民的期望,希望这样的悲剧不要重演,希望他们有正确的选择与行动,希望网民及社会舆论有正确的导向。这样的表达,才是有一颗“善心”的表现。
三、对“材料意识缺乏”的反思与探讨:积累有价值的素材并适当加工
潘新和教授认为“‘材料’意识,可谓议论体式写作的首要意识”,确实如此。积累材料固然重要,但是积累什么样的材料更重要。我以为有思想价值、有说服力的材料才是有价值的素材。
议论文是要表达作者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观,批判、纠正别人错误的观点与思想的。有人说,“千古文章意为高”,这里的“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有没有独到、深刻的“意”是区分文章高下的重要方面。只有运用有思想价值的材料,才能有效地帮助作者表达思想,所以积累的材料必须具有思想价值。
议论文写作的目标之一就是以理服人,论据有说服力是首要的要求。那些有影响的事件、公开的数据、经典的名言等可以看成有说服力的素材。
要让素材变成有价值的论据,还要学会加工材料。有价值的材料如同一块璞玉,如果不加工,其价值就不能提升。所谓加工材料,不仅是要除去与观点无关的内容,还要通过分析,凸显材料的思想价值,强化其针对性,从而提升其说服力。
下面试举一例说明对材料的加工意识的重要性。
材料:[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从“一切贵在开始”的角度加工材料:“合抱之木”,不可谓不“大”;“九层之台”,不可谓不“高”;“千里之行”,不可谓不“远”。然而,这“大”“高”“远”,都是从“毫末”“累土”“足下”开始的。不自“毫末”,何来“合抱”?不起“累土”,哪来“九层”?不始“足下”,何以“千里”?可见,一切贵在“始”。
从“成功贵在积累”的角度加工材料:“合抱之木”,不可谓不“大”;“九层之台”,不可谓不“高”;“千里之行”,不可谓不“远”。然而,这“大”“高”“远”,都是由“毫末”“累土”“足下”一点点累积而成的。没有“毫末”之积,何来“合抱”之大?没有“累土”之积,哪来“九层”之高?没有“足下”之积,怎至“千里”之远?可见,成功贵在“积累”。
这样的加工就是以多元的眼光来加工材料,使材料与观点紧密结合,从而有效地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加强说服力。
四、对“思想方法片面”的反思与探讨:多样性、深刻性、批判性
潘教授认为学生思想方法片面的原因是“‘议论文三要素’的着眼点是论点与论据的统一,而不是矛盾”。这是原因之一,但我认为学生思想方法片面的主要原因在于思维品质的低下。
美国学者唐纳德·奎恩说:“在整个写作中,写作与思维是同时产生的,写作的过程也就是思维的过程。”也就是说只有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我认为良好的思维品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思维的多样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一个问题要从尽可能多的角度去思考,才能认识更全面、更透彻。如“小悦悦事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从受害者本人小悦悦看,受害者能否得到及时救助,关系到一个人的生命安危;从小悦悦的父母看,监护小孩子,来不得半点马虎;从十六个旁观者看,救助他人,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甚至带来灾难;从社会的角度看,当下的社会为什么人们不敢做好人,为什么不敢去救助他人,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这样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就会形成对“小悦事件”的全面认识。
二是思维的深刻性。就是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能从特殊性看到普遍性,从现象揭示本质。还以“小悦悦事件”为例,透过十六个路人的冷漠,可以发现社会的冷漠。追问为什么,会发现当前社会人们的道德水准出现了较大的滑坡。继续追问,会发现:一是当代社会人们追求物质享受,忽视精神追求;二是做好事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再追问,会发现社会缺少“好人”的保障机制,做好人的成本太高,好人一旦受到诬陷,只能流血又流泪,这样一来,人们与其多一事,还不如少一事。通过追问,便会把握出现这一事件的原因:社会机制、公民教育、民族劣根性……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一是要形成良好的社会保障机制;二是要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公民的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的素养;三是改造民族的劣根性,弘扬助人为乐、乐善好施的民族文化。这样,经过反复的追问,就形成了思维的深刻性。
三是思维的批判性。我以为要有一种质疑精神和否定精神,对问题既不是全盘肯定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要辩证全面地认识。如2011年江苏高考题“拒绝平庸”,如果全盘肯定,就是要拒绝平庸,人要成为优秀的人;如果全盘否定,不拒绝平庸,似乎是强调做一个平庸的人也是好的。这两种观点似乎都有偏颇,只有带着批判的眼光看“平庸”问题,才可以发现,拒绝平庸、追求卓越是人的一种理想追求,如不能实现理想,做一个平庸的好人也未尝不可,正如古人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如果用辩证的眼光看这个问题,拒绝平庸,但不是拒绝平凡;拒绝平庸,但不是拒绝平常,人可以平凡、平常,但不能庸俗。思维中如果有了批判性,认识问题会更全面、辩证,甚至会出现新知,产生真知灼见。
五、对具体分析欠缺的反思与探讨:多一点哲学思维
潘教授认为学生不会具体分析,导致说理的贫乏,这确实指出了当下学生议论文写作的实际问题。我以为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学生在分析时要运用哲学思维和逻辑思维。
请看这样一个议论文片段:
当翁帆选择了杨振宁,多少人轻易地说“不”?当万科老总王石为赈灾捐款数额不大之时,多少人轻易地说“不”?当范美忠老师说出地震时自己先跑,未救学生时,多少人轻易地说“不”?(如果学生仅仅写到这里,就是现象的罗列,就是就事论事,看似有气势,而实际上没有说服力。)可是有谁规定,28岁不能嫁给82岁?有谁规定,自愿捐款,数额必须达到一个定量?有谁规定,教师不能懦弱胆怯害怕死亡,而必须成为舍生忘死的英雄?(这段文字就包含了几种哲学思想:对立与统一、相对与绝对、现象与本质。)我们羡慕郎情妾意,可是忘年之爱也未为不可;我们尊敬慈善大义,可是捐款也该以自愿为前提;我们崇敬救人英雄,可是救己的凡人也不算可耻(运用了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哲学关系来进行推理。)我们可以对他们说“不”,但请不要轻易地说“不”: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表达自我,你再冷静想一想,再决定,是“可以”,还是“不”
当我们自觉地运用了哲学思想进行分析,就能发现问题的矛盾,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能全面深刻地论述问题,就会显露思想的锋芒。
正如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无论写什么文章,要写得好,先决条件是具有正确的思想认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见闻,相当的思维能力。”结合议论文写作,这里的“正确的思想认识”涉及写作目的和思想方法;“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见闻”涉及材料意识;“相当的思维能力”涉及具体分析。如果再加上合理的议论文知识,我们就有可能解决当下议论文“三要素”所带来的弊害。
仅以此向潘新和教授请教,并愿抛砖引玉。
注释:
[1]韩雪屏[审视语文课程的知识基础],[语文建设]2002年第5期。
[2]高朝俊、邹昭华[议论文的特点——议论文写作漫谈之一],[全国优秀作文选(高中)],2007年第3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版,第9页。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5]朱光潜[谈文学],[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277-278页。
[6]丁帆、杨九俊主编[高中语文](必修五),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第40-41页。
[7](8][9]洪宗礼、柳士镇、倪文锦主编[母语教材研究](第6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198、226、359页。
[10]吴弘[学生作文严重“缺钙”——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近日剖析教学弊病],[青年报——学生导刊]2000年11月12日。
[11]吴其馥、谯伟[外国语文教育研究],海南出版社,2000年4月版,第179页。
议论文的三要素篇3
这种批判方式的本质是用大学中文系的思维方式来看待中小学语文的学科教学问题,是从平面的、静态的角度来分析议论文三要素,而没有把议论文三要素置于纵向的、动态的背景中去研究。如果我们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去重新看待和研究议论文三要素,我们就会得出与之不同的结论。
一、议论文三要素在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中的相关表述
议论文三要素从属于议论文教学,议论文教学又从属于中小学语文课程范畴。中小学课程的核心是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要求,主要反映在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之中。20世纪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从清末、民国到新中国的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国家共颁布了五十多个中小学章程、中小学校令、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其中有代表性的涉及议论文教学的主要有以下一些:[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小学国语课程纲要](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1923年)、[高级中学普通科国文暂行课程标准](1929年)、[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1932年)、[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1936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1963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1986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1992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1996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2000年)。(由于篇幅有限,它们的具体表述不一一列出。)
我们从以上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相关表述的对比中可以发现三个主要问题:
第一是议论文三要素的术语,并没有系统地出现在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表述之中。论点、论据、论证等术语,基本上是不规则地出现在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表述之中的,在文体知识中有过集中表述,但在写作中基本没有集中表述。除论点、论据、论证等术语外,还出现过思想、观点、材料、立论、驳论、分析、概念、判断、推理等议论文其他术语。
第二是议论文写作范式变化较大,辩论、专题研究等出现轮回现象。上世纪20、30年代把文体分为普通文和实用文,把议论文归为普通文系列,主要训练的实用文体为辩论、专题研究的论文;60年代主要训练文体为政治论文;70、80年代主要训练文体为一般议论文和复杂议论文;90年代主要训练文体为简单议论文,恢复了实用文概念,出现了实验报告、科学小论文等形式;21世纪初主要训练文体为简单议论文,出现了读书报告、辩论、专题研究、社会调查等形式。
第三是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整体发展呈现了一个波浪形曲线,有波峰、有波谷。议论文写作教学随着强调辩论和逻辑方法而兴起于20年代,随着强调政治论文和系统化的逻辑知识而在60年代达到高潮,随着逻辑知识被删除而退潮于80年代,随着文体知识被删除而淡化于21世纪初。
因此,所谓议论文三要素对语文教育的弊害之说,其实并没有从平面的、静态的角度去看时那么巨大。语文教育本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系统,而是一个随社会政治文化的变化而变化的动态系统,有自身的独特的调节机制。议论文写作教学在上世纪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现阶段也仍然处于不断变革之中,课程改革的十年就是淡化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十年。现在确实到了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议论文写作教学,尤其是重新评价议论文三要素的时候了,这样我们就能从一个宏观的视野去把握语文教育的发展。
二、议论文三要素的源头和性质
议论文三要素从何而来?这个问题很重要,理清源头,才能正本清源。一般在探讨议论文三要素的来源时,都会追溯到民国时期的几部论著:陈望道[作文法讲义](1922年上海民智书局出版),夏丐尊、刘薰宇[文章作法](1922年开明书店出版),叶圣陶[作文论](192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以及夏丐尊、叶圣陶编的初中语文教材――[国文百八课]。后世的研究者多把这些论著中所提到的论题、命题、证据、证明、证明法式、判断、推论、推理等术语与议论文三要素挂起钩来,视为议论文三要素的雏形。
其中[国文百八课]应当加以重视,这是夏丐尊、叶圣陶依据“往日教学的经验和个人的信念”编写的教材,目的是“给与国文科以科学性”。半个世纪后,人民教育出版社重新排印,吕叔湘作序说:“直到现在,[国文百八课]还能对编中学语文课本的人有所启发。”[国文百八课]中议论文写作分为六讲:议论文的主旨、立论和驳论、议论文的变装、推理方式(一)――演绎、推理方式(二)_.归纳、推理方式(三)――辩证。其中所使用的术语:判断、推理,归纳、演绎,大前提、小前提、断案的三段论,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等,除个别术语的翻译和现在略有差异外,几乎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形式逻辑完全相同。
可以说议论文三要素的直接源头是西方的形式逻辑理论。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的结构及其规律的,黑格尔在[逻辑学]中说:“逻辑规律就是客观事物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反映。”形式逻辑对现代西方的自然科学以及人文哲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逻辑性成为西方思维方式的一大特征。我国发端于20世纪20、30年代的议论文写作体系,就是建立在形式逻辑理论基础上的,其特征是注重形式训练,注重逻辑推理。形式逻辑所揭示的思维形式和规律对议论文写作体系影响很大,尤其议论文的结构,基本上直接移用了形式逻辑中的推理。从初期的术语移植看,这种建构带有很强的机械的、教条的理解和借鉴的痕迹。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议论文三要素并不完全等同于形式逻辑,而只是抽取其中的要素与议论文写作相结合。一般来说,要素是指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要素的提法不是下定义,而是概括性的提炼。中国式的思维方式比较喜好简单化,比较喜好概括总结,常常习惯用简单、概括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和说明纷繁复杂的事物,而且在表述时特别酷爱”三”这个数字,因此“三要素”的提法是比较常见的。除议论文”三要素”外,还有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环境),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书法“三要素”(笔法、结构、章法),音乐“三要素”(旋律、节奏、和声),色彩“三要素”(明度、色相、饱和度),甚至爱情也有“三要素”。“三要素”的提法遍
及各个领域,似乎概括“三要素”成了一种现代人普遍性的思维方式和喜好。因此,所谓“三要素”的提法只是一种简单、概括的提法,是习惯性说法,并不是严谨的概念和定义。
三、议论文三要素与中国古代论说文写作传统的差异
议论文三要素的源头虽然可以上溯到西方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但是这并不是中国议论文的源头,中国议论文有自己的源流。中国很早就有以“论”名篇的文章,梁萧统[文选)中就专列“论”为一门,所收作品始于西汉贾谊的[过秦论)、东方朔的[非有先生论]等。以后又兴起以“说”命篇的文章,著名的有唐柳宗元的[天说]、韩愈的[师说]等。刘勰
中国古代论说文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个重要的写作传统:
第一是“文以载道”的传统。宋周敦颐[通书・文辞]中说:“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题注:“此言文以载道,人乃有文而不以道,是犹虚车而不济于用者。”这段话说得很形象:有文而无道,就像是空车一样无济于事。古人甚至把”道”视为评判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黄宗羲在[李杲堂墓志铭]中说:“文之美恶,视道合离,文以载道,犹为二之。”中国传统写作观念强调“文以载道”,什么是道?古代多指儒家思想,其核心是正确的思想和道德。因此,中国古代作文多为道德文章。
第二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传统。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其[新乐府序]中提出的创作理论,“为时”“为事”即反映时代和社会的现实,这是一种现实主义传统和批判精神,写作只有根植于现实生活才会有生命力。因此,中国古代作文不乏具有批判精神的力作。
可以说,中国古代论说文首先注重的是内容,而非形式,比较关注思想和道德的正确性和文章的实用性。与西方思维方式注重逻辑推理不同,中国式的思维方式更注重思想和道德的正确性,其论证方式要比简单的逻辑推理更灵活、更复杂,比较注重分析,比较注重思想的深度。中国传统的实事求是与西方传统的逻辑理性从来就不在一个层面上。因此,套用西方形式逻辑来比对中国古代论说文的时候,总会发现很多不符合形式逻辑的地方。
例如贾谊[过秦论]就是一篇比较典范的中国古代论说文,现在很多教材都把它作为讲论证方法中的归纳推理的例证。虽然从整体来说,[过秦论]可以被归为归纳推理的论证结构,但是它不是简单地通过列举各个朝代灭亡的史实来进行归纳,而是只对秦一个典型史实进行分析:先用四段话来述说秦从发展强盛到统一天下而最后暴亡的史实,然后仅用一段话来把陈涉与山东九国作对比,把秦兴亡作对比,从而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它的论证方式不仅在于前四段的叙事,更在于最后一段的分析,结论是建立在史实和分析的基础上的,使读者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说服力是很强的。其实秦兴亡的历史因素是很复杂的,但是贾谊将其归结到“仁义”,可以说是载了“道”的,在汉初那个时代是有其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的。
四、构建中国化的议论文写作体系
如果理清了议论文三要素的源头和性质以及与中国古代论说文写作传统的差异,我们就会发现尽管已经过去将近一个世纪了,但是目前中小学议论文写作教学仍然不成熟、不完善,现在并没有真正建立起中国化的议论文写作体系。
潘新和老师在论证“具体分析欠缺:说理的贫乏”时,总结了一句话:“简单化的‘论点、论据、论证’思维是一种自残,阉割了议论文本生机勃发的雄辩力,使之沦为散发着腐败气息的‘论据’陈尸场。”这句话非常有意思,简单化的“论点、论据、论证”思维是一种自残,那么复杂化的“论点、论据、论证”思维是不是就好点呢?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的“表达交流”中议论文写作的单元题目有;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学习论证、学习议论中的记叙、学习横向展开议论、学习纵向展开议论、学习反驳、学习辩证分析。从中可以发现现在中小学语文教育并不缺少潘新和老师认为缺乏的思想方法、具体分析、驳论等因素,方法、技能上的东西我们似乎都不缺乏,而缺乏的是写作的灵魂,缺乏的是思想的深度,缺乏的是自由、有创意的表达。
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高考作文试题是根据所给的“中国崛起的特点”的材料,谈自己的所思、所想。这一正面的、时事性较强的作文试题引发了很大的争议,调查中发现多数教师和考生对作文试题持否定意见,主要是对时事政治类材料出现在语文高考作文试题中感到意外,超过半数的教师和考生认为这类试题应当出现在政治学科。相当多的考生作文思想平面化、形式化,论证肤浅,分析深入不进去,更值得关注的是很多考生在作文中批评中国的崛起,明显体现出正向价值观的缺失。这反映了现在的议论文写作教学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缺乏正确的思想和道德的熏陶教育。
最应当引起我们深思的是,现在的议论文写作教学虽然偏重于方法、技能训练,但是学生的实际语言表达却仍然不过关。[奏定中学堂章程](1904年)对作文的要求是:“作文,以清真雅正为主:一忌用僻怪字,二忌用涩口句,三忌发狂妄议论,四忌袭用报馆陈言,五忌以空言敷衍成篇。”一百多年后,我们再看现在学生作文出现的弊病,几乎与一百多年前的“五忌”差不太多:有用甲骨文、繁体字写作文的,有用半通不通的网络语言甚至文言文写作文的,有乱发议论的,有抄袭套用的,有空话连篇、不知所云的……似乎引进议论文三要素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作文情况,也就是说这些作文弊害似乎并非完全是由议论文三要素造成。这说明汉语写作有自己独特的规律和方法,需要我们从新的角度去研究和思考。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上一篇:教育学会论文范文(精选3篇)
- 下一篇:酒店论文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