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心理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

一世相伴论文网 2023-08-12 04:05

体育心理学论文篇1

关键词:运动心理学研究;体育学和心理学核心期刊;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4-0044-04

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of jobs done to researches on sports psychology in

China between 1998 and 2007

LIN Wei-peng1,HONG Xiao-bin2,DENG Li-xing1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lion,Yulin Normal University,Yulin 537000,China;

2.School of Health Sciences,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Wuhan 430079,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s selected core journals of physical education science and psychology as their research subject, which can reflect the current state of researches on sports psychology in China, analyzed totally 659 empirical research theses about sports psychology, which were published between 1998 and 2007 and selected by the authors via internet and manual retrieval, and reve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researches on sports psychology are still somewhat inadequat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quantitative study should be further enhanced; the normal forms of qualitative study are not sufficiently recognized and valued; localized stud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researchers should keep doing researches on individual cases of competitive sports psychology; deepening the recognition of qualitative study and integrat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normal forms are issues that should be showered attention on in future researches on sports psychology.

Key words: sports psychology;core journals of physical education science and psychology;China

自1979、1980年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会相继成立以来,中国运动心理学研究发展已有近30年的历史。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运动心理学同样也得到了发展。本文选择能够反映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现状的体育和心理学核心刊物作为查阅对象,心理学核心期刊包括[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学探新]。通过网上检索(关键词为体育运动、心理学)与人工查阅的方法对1998~2007年发表的有关运动心理学的文章进行了查阅,并对搜索到的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排除研究综述与理论阐述方面的文章,最后确定659篇实证研究论文作为分析对象。

1基本状况

1.1领域分布

中国运动心理学从单一的竞技运动心理学研究,发展到今天的竞技运动、体育教育以及锻炼心理学的多元化研究。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现代学科的不断交叉与融合,作为体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运动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也不断产生,如已出版的[体育社会心理学][1]、[运动直觉研究][2]。即便如此,竞技运动、体育教育、大众健身3个领域,仍然是现今运动心理学的主流方向,这从我国学者的论著与综述论文中可窥见一斑[3-6]。

1)竞技运动心理学。竞技运动心理学研究领域是竞技运动,研究对象是高水平运动员(在本研究归类中也包括教练员)。其工作重点是围绕运动员的心理选材、心理技能训练和心理咨询工作进行的[3]。中国运动心理学开展初期主要就是以竞技运动心理学研究为重点。20世纪80年代初,由武汉体育学院接管的国家体委重点课题优秀运动员的心理选材则是中国竞技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先驱。该课题组对我国的田径、体操、排球等项目运动员进行了各种心理测试,以确定各个项目运动员所需的心理特征[7]。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虽然体育心理学以及锻炼心理学迅速发展,但竞技运动心理学的研究仍是主流。从1998-2007年发表的文章来看,竞技运动心理学为339篇,占总数的51.44%。因此,目前竞技运动心理学依然占据着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主导地位。

2)体育心理学。体育心理学是体育教育心理学的简称,其研究领域是学校体育,研究对象是学生(在本研究归类中也包括体育教师)。师范院校体育专业通常都开设体育心理学这门课程,这是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规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9门主干课程之一。体育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如何有效地掌握运动技能和如何通过学校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两个问题进行的[3]。在我国,体育心理学与竞技运动心理学有着相同的研究历史,但由于奥运争光计划以及竞技体育在体育运动中的重要地位,体育心理学研究相对薄弱。尽管已出版相当数量的论著,但多数仍停留于借鉴、移植运动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层面。从1998-2007年我国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来看,体育心理学为170篇,占总数的25.80%。因此,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比例还相对较少,但呈逐年递增发展。

3)锻炼心理学。锻炼心理学研究领域是大众体育,研究对象是大众。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早期,运动心理学家开始将注意从研究运动员的心理学转移至普通人群身体锻炼的心理学方面,在1988年[运动心理学杂志]更名为[运动和身体锻炼心理学杂志]这一情况中得到证明[8]。在我国,锻炼心理学是运动心理学研究中起步最晚的一类,但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群众对提高国民素质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增强,活跃在该领域的运动心理学研究者也日益增多。1998-2007年,锻炼心理学的论文150篇,占论文总数的22.76%。

1.2研究范式选择

心理学研究范式分为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所谓定量研究是指从数量化的思路出发,运用心理量表或其他手段对心理特征以及心理活动作定量测定,并对所测数据进行严格的统计分析[9]。而“质性研究”是建立在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它是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开放式访谈、观察和现场分析来归纳出心理活动的全面的解释性理解,并提出新问题[10]。“定性研究”这个概念过于宽泛,所有非定量的研究都可以归入到定性研究的范畴,如研究综述或理论探讨。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是心理学研究的两种不同范式,也是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两种不同范式。从质性研究概念来看,其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开放式访谈、观察和现场分析。对本文搜索到的运动心理学文献研究范式进行分析发现,真正意义上的质性研究只有刘方琳、张力为的[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定性探索][11]。这表明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仍然以科学心理学的实证主义道路为主要研究路线,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受我国心理学主流研究范式的影响。

1.3方法应用

心理学研究方法体系由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以及具体方法论3者构成[12]。在本文中只考虑收集资料、获得数据的具体方法,即一级方法,以及分析资料、处理数据的方法,即二级方法,不涉及研究所遵循的哲学指导方法[5]。

1)一级研究方法。1998-2007年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访问法、实验法和测量法。其中,以测量法为主,占60.09%。而在选用测量工具时则以采用现成的量表为主,这在所有入选论文中达到311篇,占47.19%。此外,在实验研究中以现场实验研究居多,占18.51%。

2)二级研究方法。对所有入选定量研究论文所采用的数据统计方法进行分类,根据统计方法的复杂程度将其分为3类,基本统计方法、多元统计方法和现代高级统计方法。基本统计方法包括频数分布、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统计方法包括协方差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现代高级统计方法主要是结构方程模型、多层线性模型。1998-2007年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中统计方法的应用主要是以基本统计方法为主,占54.25%。在运用高级统计方法上,如结构方程模型和多层线性模型研究较少,占6.08%。40篇论文中都只是采用了结构方程模型,没有一篇论文采用多层线性模型统计方法。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这两种统计方法过于复杂,多数研究者对现代高级统计方法望而却步。

2评述

2.1体育心理学研究仍显薄弱,竞技运动心理学应坚持个案研究

在我国,作为与竞技运动心理学研究有着同样历史的体育心理学,无论是在研究数量,还是在研究质量上都与竞技运动心理学相差甚远。该领域的研究仍然停留于模仿、照搬、借鉴运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缺乏自己独立的研究体系,这可以从目前体育心理学的论著中略见一斑。查阅国内目前已出版的所有运动心理学论著,可以发现体育心理学的论著是最多的,这说明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多处于理论探讨、哲学思辨状态,缺乏真正意义的深入实证研究。我国体育心理学研究理论性问题表现在缺少有特色的研究、缺少高水平的研究、缺少系统化的研究、缺少服务性研究;实践性研究表现在研究设计不合理与研究结果不真实上[13]。对近10年我国体育心理学研究论文进行分析发现,体育心理学的研究以教学实验为主,通常采用锻炼或心理干预,分析其心理特征或技能表现的变化。

参与体育运动的人群,特别是参与竞技运动的运动员,对于这样的特殊群体想采用通则式研究,获得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因果规律,通常的结果是不理想的。一是高水平运动员群体数量本来就少,想要采用大样本研究不易;二是获得的结果应用到不同运动员身上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从运动训练实践的角度来看,竞技运动心理学应当更加重视个案研究的应用。个案研究在竞技运动心理学研究中之所以应当被重视,在于其特殊优越性:第一,个案研究方法有助于对个体的探讨,如对奥运会冠军的个人发展历程,以及在这种历程中表现出的心理特征;第二,个案研究方法有助于对事件变化过程的深入探讨;第三,个案研究方法有助于节省研究资金[14-15]。

2.2定量研究整体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调查研究中,对于问卷选择或者编制的问题应得到足够重视。问卷选择时要与研究的对象以及研究内容相适应。此外,有些研究者直接翻译国外量表进行研究,这种“拿来主义”没有考虑问卷翻译的语言等值性、文化适应性,也没有进行信效度检验,其后果直接导致研究结果的不真实、不可重复。我国学者高旭、毛志雄[16]就对国内体育领域滥用SCL-90量表提出了质疑。张力为[17]曾指出我国学者在借用外国自陈量表所存在的文化适应问题。在问卷编制上,许多研究没有严格按照纸笔测验编制的要求,对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特别是问卷的结构效度应当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看模型结构是否与数据拟合。

在实验研究中,实验设计和实验程序交待不清楚。在实验设计上,许多研究在对被试者分组时往往都没有经过随机化处理,以自然班组或依照个人意愿进行分组。此外,我们都知道,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的一个区别就是定量研究结果具有可预测性和可重复性,如果实验设计不合理,特别是实验程序交待不清楚,其他研究者很难能够依照你的研究进行重复实验,即使做了,得到的结果往往也是不一致的。

2.3演化对质量研究的认识、整合“定量”与“质性”两种范式

由于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起步较晚,导致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依然以定量研究范式为主,对于质性研究范式缺乏足够的认识。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者对于心理学的两种研究范式是有一定概念的。但由于语言翻译上的问题,大多研究者都把“定性研究”这个概念当作“质性研究”。如有研究者对运动心理学研究论文归类时将研究分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类[18]。其实不然,定性研究主要用思辨的方式对研究现象进行解释,不要求研究者自己进入实地开展实征研究并提供第一手资料,但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都一样要求研究者深入实地开展实证研究,都很注重研究方案的设计,并都有一套规范的研究程序和操作技术[19]。可见,定性研究与质性研究之间是不等同的,甚至在英文中找不到定性研究这个单词。

与量化研究范式的检验假设相反,质性研究范式被认为是一种假设生成研究。Locke(1989)[20]在其早期的著作中曾指出,质性研究方法的规则并不像定量研究那样要求苛刻,也正是因为质性研究的这一特点为研究增加了许多创造性的机会。强调质性研究,并不是排斥量化研究[21]。这两种研究范式都是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方式。目前,虽然国内已有讨论在心理学研究中将“质性”与“量化”研究方法进行整合的文章发表,但基本停留于讨论两种方法整合的必要性以及整合的理论模型,并没有在操作层面上探讨两者之间的整合,也没有具体的整合研究报道。如何将这两种研究范式在心理学研究中整合,将是心理学家包括运动心理学研究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1998-2007年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取得长足的发展。在研究领域上逐步拓宽,但仍以竞技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为主;在研究范式上仍以定量研究为主;在研究方法应用上呈现多样化,多种方法、手段结合的态势;在研究特色上,本土化研究初现端倪。尽管我国运动心理学工作者对运动心理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对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的把握与应用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我们仍应清醒地看到与国际运动心理学研究存在的差距,特别是在研究方法的应用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在借鉴和引进西方先进理论、方法、手段和技术的同时,应根据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以及体育体制,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运动心理学研究道路。我们相信,伴随着中国体育在国际上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运动心理学研究将会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季浏,朱学雷. 体育社会心理学[M].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2] 王斌. 运动直觉研究[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张力为,任未多. 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张力为,毛志雄. 运动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 姚家新,徐霞. 中国运动心理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体育科学,2004,24(10):38-45.

[6] 姚家新,张力为(执笔),李京城,等. 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1):1-10.

[7] 优秀运动员心理特征研究[G]//国家科研课题论文汇编. 武汉:武汉体育学院科研处,1982.

[8] 季浏,罗伯特J科克比. 身体锻炼心理学的研究现状和未来方向[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7,12(3):8-11.

[9] 王重鸣. 心理学研究方法[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0] 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1] 刘方琳,张力为. 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定性探索[J].体育科学,2004,24(11):37-44.

[12] 石岩. 体育心理实验设计[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13] 代军,卢塞军,郝国栋,等. 运动心理学发展动态分析――第28届国际心理大会综述[J]. 体育学刊,2005,12(6):136-139.

[14] 张力为.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68-269.

[15] 陈伟伟. 拉拉队效应的运动心理学分析[J]. 体育学刊,2006,13(4):47-49.

[16] 高旭,毛志雄,霍鑫. SCL-90在国内体育领域中的误用[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2):140-142.

[17] 张力为,符明秋. 借用外国自陈量表的文化陷阱[J]. 心理科学,2000,23(6):729-731.

[18] 陈剑锋,颜军,黄美蓉. 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方法若干问题的分析与展望[J]. 中国体育科技,2005,41(1):26-28.

[19] 陈向明. 质性研究:反思与评论[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20] Locke L. Qualitative research as a form of scientific inquiry in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J].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1989,60:415-442.

体育心理学论文篇2

关键词:体育人文社会学 体育学 学科引用 CSSCI

中图分类号: G250.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6-0077-07

1 引言

科学研究工作离不开引用行为,论文引用反映了知识的传承、修正和相互关联[1-3]。类似期刊间的论文引用,学科间也存在论文引用,某学科论文引用其他学科论文或被其他学科论文引用反映了该学科的知识交叉融合程度以及学术影响力[4]。同时,这样的学科相互关联往往能促进新理论新方法的产生、促进学科更好地发展。因此,探索学科间的知识引用网络及引用分布和规律,对学科研究范围扩展、影响广度增强、引用程度深化以及创新性学术观点的产生均具有重要意义[5]。

1996年我国把体育学列为一级学科,1997年在体育学下设立体育人文社会学等4个二级学科,并且在1998年之后,“体育人文社会学”正式诞生,取代了“体育理论”一词[6],体育人文社会学的设置,显示出中国的体育理论开始重视人文学科[7]。体育人文社会学下又设立了体育哲学、体育史学、体育法学、体育人类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经济学、奥林匹克研究等三级学科[8]。可见,虽然体育人文社会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它与其他许多学科都关系紧密,学科交叉融合度高。因此,探索体育人文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CSSCI(2007~2011年)的引文数据,绘制了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学科引用网络和被引网络,并对引用和被引的分布和规律进行分析,以探索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学科依赖和学科影响力。

2 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引用分析

本文对体育人文社会学引用相关学科论文的情况进行总体描述和分析,以探知该学科的总体引用特征和规律,发现该学科的研究范围和引用程度,从而推断该学科目前发展的整体状况;根据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引用数据构建学科引用网络,以探知该学科的学科依赖;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引用量进行年度变化分析,以探知引用按时间变化的规律,进一步分析出不同学科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影响变化。

2.1 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引用概述

观察2007~2011年体育人文社会学引用相关学科论文总体情况(见表1)的数据,发现体育人文社会学在2007~2011年共引用了25个学科的论文(包括自引),涉及的学科范围较多,研究范围较广,说明该学科具有较强的知识吸收性。

体育人文社会学对体育学其他学科的引用量是除自引外最高的,达到了2315篇次,占总引用量的23.41%,反映了体育学其他学科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科学研究有重要影响,影响程度较深。

体育人文社会学对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的引用量也较多,5年总计均超过了200篇次,显示该学科对这4个学科的依赖性较大,较多地吸收和接纳了这些学科的知识。体育人文社会学对这4个学科的较高引用也反映了作为三级学科的体育教育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和体育社会学积极学习和借鉴相关学科的先进理论和方法,学科发展充满活力,发展势头良好。

体育人文社会学对法学、民族学与文化学、哲学、心理学、新闻学与传播学、图书馆文献与档案学和政治学的引用量适中,5年总计均超过了80篇次。这些数据显示了作为三级学科的体育法学、体育文化学、体育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新闻与传播学、体育政治学不太注重及时主动地引入相关学科的有用知识,有可能导致学科发展的方向趋于狭窄。

体育人文社会学对历史学、语言学、中国文学、统计学、自然科学、艺术学、人文经济地理、环境科学、马克思主义、外国文学、宗教学和考古学的引用量最少,5年总计引用量均小于31篇次。这些数据反映了体育人文社会学基本不与这些学科主动进行交流。作为三级学科的体育史学、体育文学、体育艺术学和体育地理学跟与其有关的学科基本没有交集,这对于学科健康长期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对数据做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发现体育学其他学科、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这5个学科的引用量之和达到了3765篇次,法学、民族学与文化学、哲学等19个学科的引用量之和是924篇次,近20%的学科占据了约80%的引用量,符合布拉德福定律。

为了与体育学其他学科进行对比,我们统计了体育学其他学科2007~2011年引用相关学科论文的情况(见表2)。

体育学其他学科5年总计引用量是9674篇次,而体育人文社会学5年总计引用量偏高,达到了9888篇次,这说明相较于体育学其他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更注重对已有知识的吸收和传承。

体育学其他学科的自引百分比68.29%高于体育人文社会学的自引百分比52.58%,数据的差异显示了体育人文社会学更注重与相关学科的知识交流,这对于学科的知识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从数据中我们也发现体育学其他学科与体育人文社会学都很重视与教育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知识交流,这些学科间的知识交流行为往往会形成一些新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向,也是学科持续发展、保持活力的重要所在。

为了更加直观形象地描述体育人文社会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引用关系,并与体育学其他学科进行比较,我们绘制了引用网络图。图中有两个引用学科,分别是体育人文社会学和体育学其他学科,有23个被引学科。图中圆形节点的大小反映了该学科对所有被引学科总引用量的高低,节点越大,说明越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流;方形节点的大小反映了该学科被体育学引用量的高低,节点越大,说明该学科对体育学越重要;箭头大小反映了学科间引用量的高低,箭头越大,说明体育人文社会学或体育学其他学科对该学科的依赖性越大。

观察网络图,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相较于体育学其他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对其他23个学科的引用量明显偏高,说明体育人文社会学更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学科活跃度明显大于体育学其他学科;(2)教育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和哲学这些学科的知识较多地被体育学引用,它们对于体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3)在上述(2)中提及到的学科中,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社会学更多地被体育人文社会学引用,说明这些学科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影响更大,而心理学则被体育学其他学科更多地引用,这与体育心理学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的下属学科这一事实矛盾,因此,体育人文社会学必须加强与心理学的知识交流,学习和借鉴心理学的先进理论和方法,使得体育心理学能发展地更好。

2.2 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引用趋势分析

年度引用量的变化能反映相关学科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影响波动[9]。由2007~2011年体育人文社会学引用25个相关学科论文的年度引用情况(包括自引)(见表3)可知:(1)年度总引用量总体上保持递增,显示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知识吸收能力正逐步提升;(2)体育人文社会学的自引量基本呈现递增趋势,说明该学科正逐步走向成熟,自身的理论与方法正在逐步完善;(3)对体育学其他学科的引用量5年间基本保持平缓趋势,没有明显的递增或递减趋势,表明体育学其他学科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影响没有发生变化。我们重点选取非体育学科的引用量较大的11个学科进行绘图分析,它们的5年总计被引量不低于80篇次。

对2007~2011年体育人文社会学引用11个主要相关学科的引用量分布图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体育人文社会学对教育学的引用量在07、08、09年是所有学科中最高的,但却呈现了逐年下降趋势,说明该学科对教育学的依赖性越来越弱;(2)体育人文社会学对经济学的引用量处于前列,且在10、11年超越了教育学,成为最高,且引用量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反映出经济学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影响越来越大且这种影响比较稳定,会持续影响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发展;(3)体育人文社会学对其余9个学科的引用量较低,除了心理学外,其他8个学科的年度被引量总体上是递增的,显示了这些学科越来越受到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关注。

3 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被引分析

本文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总体被引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以探知该学科的总体被引特征和规律;基于体育人文社会学的被引数据构建学科被引网络,以探知该学科的学术影响及与其他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特征和规律;对被引量进行年度变化分析,以发现体育人文社会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变化。

3.1 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被引概述

观察2007~2011年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被相关学科引用的总体情况(见表4),发现5年间体育人文社会学共被21个其他相关学科引用(包含自引),涉及的学科较多,但是除了自引及被体育学其他学科和教育学引用的篇次较高外,被其他学科引用的篇次均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学科的学科影响广度和深度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除去自引外,体育人文社会学被体育学其他学科引用的篇次最高,达到1713,占总被引篇次的22.98%,这说明,体育人文社会学对体育学其他学科的影响力更大,这源于它们同属于体育学学科下,知识间的联系更密切,知识交流行为更频繁。

体育人文社会学对教育学也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体育人文社会学被教育学引用了240篇次,仅次于体育学其他学科,另一方面,表1中数据表明体育人文社会学引用教育学560篇次,居自引后的第2位,因此,这两学科间存在较多的互引行为,知识交流是比较通畅的,相互学习和借鉴先进科研成果,共同发展。

体育人文社会学被经济学、法学分别引用了91篇次和51篇次,而体育人文社会学分别引用这两学科463篇次和184篇次(见表1),引用数据和被引数据的差异反映了学科间知识流的方向,也说明体育人文社会学对经济学和法学的影响力较低。

体育人文社会学被剩余16个学科引用的篇次很低,基本可以忽略,说明这些学科基本不吸收和采纳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知识,但是,其中的管理学、社会学、民族学与文化学和哲学却被体育人文社会学引用较多。

为了与体育学其他学科进行对比,统计了体育学其他学科论文2007~2011年被相关学科引用的总体情况(见表5),发现体育学其他学科5年总计被引量是9366篇次,而体育人文社会学5年总计被引量仅为7454篇次,差距较大,说明相较于体育学其他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知识的传播力度较小,学科影响力较弱。

体育学其他学科的自引百分比是70.53%,与体育人文社会学的自引百分比69.75%接近,说明两个学科吸收和接纳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意愿和行为相当。

除去自引外,体育学其他学科被体育人文社会学引用量最高,达到2315篇次,占总被引篇次的24.72%。数据表明体育学其他学科广泛地吸收和传承了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体育人文社会学是体育学其他学科重要的学术支撑和来源。

从数据中我们也发现了体育学其他学科与体育人文社会学均与教育学这一学科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学科间的互引行为频繁,学科关联度较高。

为了更加直观形象地描述体育人文社会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被引关系,并与体育学其他学科进行比较,我们绘制了学科被引网络。图中有两个被引学科,分别是体育人文社会学和体育学其他学科,有21个引用学科。图中圆形节点的大小反映了该学科被所有引用学科引用量的高低,节点越大,学科影响力越大;方形节点的大小反映了该学科引用体育学篇次的高低,节点越大,说明体育学对该学科越重要;箭头大小反映了学科间被引量的高低,箭头越大,说明体育人文社会学或体育学其他学科对该学科的影响力越大。

观察网络结构图,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与体育学其他学科相比,体育人文社会学被其他21个相关学科的引用量更高,说明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知识更多地被其他学科学习和借鉴,对其他学科的影响力更大;(2)相较于其他学科,教育学和经济学更多地引用了体育学的知识,对体育学有一定的学科依赖;(3)体育人文社会学被教育学引用的篇次最高,说明在所有21个引用学科中,体育人文社会学对教育学的学术影响最大,同样地,体育学其他学科有着类似的情况。

3.2 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被引趋势分析

从2007~2011年体育人文社会学被21个相关学科引用的年度情况(包括自引)(见表6)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体育人文社会学年度总被引量总体呈现递增趋势,说明该学科正在逐步扩大自己在学界的影响力;(2)体育人文社会学的自引量基本是逐年递增的,表明该学科非常注重对本学科已有知识的吸收和消化;(3)体育人文社会学被体育学其他学科年度引用篇次也呈现了递增趋势,反映该学科对体育学其他学科的影响力在逐步增强;(4)体育人文社会学被教育学引用的总篇次较高,但年度被引篇次却呈现下降趋势,说明该学科对教育学的影响力在逐渐减弱。

4 结论

本文基于CSSCI(2007~2011年)引文库中体育人文社会学和体育学其他学科的引文数据,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学科引用和被引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通过构建学科引用网络和学科被引网络研究了学科间的知识流动和交叉现象、学科依赖和学科影响,并与体育学其他学科进行比较。本文还对学科引用及被引的年度数据做了趋势分析,以掌握学科依赖和学科影响的动态变化,从而能更全面地了解体育人文社会学这一学科的现况,使得学科能更好地发展。笔者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 体育人文社会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与众多学科存在知识交叉,目前正处于发展上升阶段,论文被其他学科引用较少,学科影响力还较低。

(2) 体育人文社会学与体育学其他学科关系密切,知识双向流动频繁,学科交叉度高。体育人文社会学与体育学其他学科互为重要学术基础和支撑。

(3) 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的重要学术依赖,知识主要从这4个学科流向体育人文社会学,反向流动较少。在今后的科学研究中,体育人文社会学可以更加积极地与这些学科进行交流,以促进新理论新方法的产生。

(4) 体育人文社会学引用心理学论文较少,这与体育心理学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的下属学科这一事实矛盾,同时也与该学科起步较晚不无关系[10]。因此,体育人文社会学必须加强与心理学的知识交流,学习和借鉴心理学的先进理论和方法,使得体育心理学能更发展地更好。

(5) 体育人文社会学并不注重对人文学科的引用,该学科的人文性质还较弱。在今后的科学研究中,应注重与相关人文学科的交流,以促进体育人文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萍,戴华胜,张帆,等.基于CNKI冶金及采矿类期刊的网络引文规律分析[J].情报杂志,2011,(5):72-75.

[2]吴志荣.对引文分析法方法论地位的重新思考[J].图书馆杂志,2012,( 5):11-13,81.

[3]刘文娟,陈勇,崔建强.体育期刊高被引频次论文学术影响力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25(3):228-232.

[4]S. Nerur. R. Sikora, G. Mangalaraj, etal. Assessing the Relative Influence of Journals in s Citation Network[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5,48(11):71-74.

[5]朱惠,邓三鸿.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范围内外期刊的互引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9):225-232.

[6]董红刚.中外体育社会学研究热点的对比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5):541-546.

[7]姜艺,王丽娟,马玉成,等.体育的人文精神[J].体育文史,2001,(3):21-22.

[8]刘一民,曹莉.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特性与定位——体育人文社会学元问题研究之一[J].武汉体育学院院报,2008,42(3):11-15.

[9]于田,王名扬,于光.纳米科学的学科交叉模式演变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6):1-7.

[10]苏庆富,杨维琴.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学科研究及其发展态势[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6(2):109-111.

体育心理学论文篇3

关键词:肥胖 体育课 厌学

厌学体育课指的是学生对于体育学习感到厌倦的心理现象,其主要表现为体育兴趣不高,行为惰散,不刻苦,体育成绩常常不及格。经调查发现,这些学生有很大部分属于肥胖者。学生厌学体育课已经引起了体育学者和体育教师的重视,因此,笔者对肥胖大学生对体育课厌学的成因进行了分析,为体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丽水学院肥胖大学生500名,其中男生250名,女生250名。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大量有关体育课厌学相关方面的论文和书籍,以及有关肥胖定义的了解,并对其进行整理。

1.2.2问卷调查法

向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27份。对体育课厌学者有120人,厌学体育课的肥胖大学生比例占到了34.3%。

2.结果与分析

2.1肥胖大学生厌学体育课情况调查结果

2.1.1肥胖大学生身体素质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肥胖大学生速度素质差、耐力差所占的比例最大,因为肥胖者体重大,从而影响到了肥胖学生的速度和耐力素质。身体素质是评价人体的生长发育、生理机能、运动能力等方面的重要指标,是反映机体组织器官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能否有效地发挥自身能力的重要因素。它表现在速度、耐力、力量、灵敏和柔韧性素质与适应能力等方面。从整体身体素质来看,肥胖者的身体素质都比较低。

2.1.3 肥胖大学生爱好体育项目

从表2可以看出,在调查对象中,肥胖大学生最喜爱的项目并不是篮球,更不是被誉为“世界第一运动”的足球,而是一些没有身体对抗、技术相对容易的乒乓球、排球等。因为肥胖大学生在肌肉力量、柔韧、速度等方面明显差于标准体重者,而篮球、足球、田径项目对力量、柔韧、速度等方面的身体素质要求极高,且篮球和足球的身体对抗性特强,容易受伤。篮球、足球、田径都是当今大学生体育课的主流课程内容,这也就导致了大学生种种厌学体育课的现象。

2.1.4肥胖大学生厌学体育课的原因调查

从表3中可见,导致肥胖大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是害怕出丑。肥胖大学生由于自身肥胖,行动不便,导致他们在运动时候有一种害怕出丑的心理,这是他们厌学的主要原因。身体素质差的比例也很高,肥胖大学生由于肥胖,导致自身身体素质低下,再加上自身肥胖,身体形态影响和限制,不仅在体育课上常常难以正确地完成技动作,还会伴随出现一些不协调或笨拙的动作,引起其他学生哄堂大笑,因而心理压力大,产生自卑心理,惧怕上体育课。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肥胖大学生中,有34.3%的学生存在厌学体育课的现象。

3.1.2肥胖者大学生自身素质较差,影响到了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

3.1.3肥胖大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是没有身体对抗,运动强度相对较小的项目。

3.1.4影响肥胖大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是活动不便、害怕出丑,身体素质差等原因。

3.2建议

3.2.1体育课做到因人而异,根据肥胖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安排好体育课。

3.2.2充分调动肥胖大学生对体育课的积极性。

3.2.3根据肥胖大学生的特点,制定考核内容和标准。

参考文献:

[1]刘春明.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调控[J].科技资讯,2006,(17):1691.

[2]张小华.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方法[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26(1):113―114.

[3]刘先敏.教育心理学[M].武汉:武汉体育学院出版社,1985:101―102.

[4]丁忠元.体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211―212.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