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大全篇1
一、事例烦琐冗长,以叙代议
议论文中的事例是作为论据使用的,叙述方式与记叙文中的不同:记叙文里的事例必须完整具体,而议论文中的事例论据则应简明扼要。要做到用例准确简洁,一个简便易行的方法是,明确文章中心后,在选用事例时应充分考虑事例中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哪些信息应该保留,哪些信息可以舍弃。一言以蔽之,议论文中的事例不能展开,不能铺叙,必须高度概括。
二、材料的选择上“老生常谈”
用来证明论点的论据要典型、有力。首先,要真实,切合题旨。其次,要“弃旧图新”。有些学生平时一写议论文,就翻出[论据大全]之类的书籍,从中寻找自己需要的材料,考试时一见到相关题目,就条件反射地想到了曾经用过的某人某事,这样的材料就不新颖、典型。因此,我们平时就要多积累素材。
三、材料与观点不吻合,材料不能证明观点
许多学生运用例证法时,缺乏围绕中心选材的意识。他们常常在作文时随心所欲,只要是自己熟知的材料,不管与观点是否吻合,拿过来就用,这样的文章只能给人一种“胡搅蛮缠”的感觉。比如,证明“诚信是为人之本”这个观点,如果选择闻鸡起舞、司马迁受辱写[史记]等例子,这些例子虽然好,但与观点不吻合。所以,一定要记住材料是为观点服务的。
四、同一性质的材料反复出现,没有梯度
在论证观点时,如果一连用数个事例,不要只用单方面的事例,应力争选取各个方面,从而使文章内容丰富。如针对“团结就是力量”这一观点选取材料时,如果材料都是“地震”“雪灾”“矿难”中的团结,就略显单薄。团结既可以是面对自然灾害时的一种状态,也可以是面对外来侵略时的一种状态,甚至还可以是一个团队精神的体现。选择的事例可大可小,从而较全面地证明“团结就是力量”的观点。因此,选择材料最好能从不同方面着手。
五、材料罗列,杂乱无章
议论文大全篇2
[关键词] 点评 记忆 提取 灵感
素材积累不够导致议论文言之无物、说理空洞,“字不够、事例凑”的平面式写作导致论据堆砌,缺乏具体深入的分析说理导致论证不足、思想肤浅,这是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存在的三种痼弊。寻找有效途径指导学生运用准确、典型、新颖的论据写出有一定个人见解和思想深度的议论文是每一个高中语文老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长期的写作教学实践证明,在议论文写作训练中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看到和听到的热点时事、感人故事、格言警句等“写作由头”有感而发,坚持写点评式的议论、抒情类随笔和片段,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这三种痼弊,不断提升学生议论文写作的水平。
一、利用点评式片段训练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经常听到很多同学感叹:优秀范文中运用的典型、新颖论据,自己也早有听闻,但就是想不起在写这篇作文的时候去用;整天抱着[议论文论据大全]之类的作文指导书,但看过了之后只是过眼云烟,什么都没有留下,写起文章依然头脑一片空白……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遗忘”。简单的背诵、反复的记忆可以达到“存储”的目的,避免短期内的遗忘,但是很难内化为长时记忆,而且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杰洛姆・布鲁纳认为,“记忆的关键不在于存储,而在于提取、检索。”点评式片段作文训练可以让学生根据看到和听到的热点时事、感人故事、格言警句等有感而发,有针对性地展开点评式的议论、抒情,从而通过深度加工强化这些记忆,最后在我们写作需要的时候被自觉或不自觉地提取出来,成为我们作文的灵感和素材。同时,长期的训练还能引导学生加强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与思考,从而避免议论文写作总是拾人牙慧,或者事例过于老套,缺乏现实生活气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丰富、典型而又新颖的论据积累,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必将轻松和精彩得多。还记得一年前,利用学校每周的“晚间读报”时间我给学生阅读了一篇题为[“信义兄弟”感动神州]的新闻通讯稿,并要求他们课后就此展开点评,写一个议论、抒情性片段。一年后,一位考生在考场作文[选择一颗善良的心]中有这样一个优美的开头:
我们吟诵着“人之初,性本善”长大,但是冰冷的水泥墙禁锢了人们善良的心,“鸡犬之声相闻”,我们满眼看到的却是一幅幅冷若冰箱的脸。成长在信仰淡薄、道德缺失、诚信危机下的中国人,很少再从书本外了解善良的内涵了。
可是近来,荆楚大地上“信义兄弟”的故事感动了天地,震撼了神州:哥哥孙东林为抢在大雪封路前给回乡的民工发工钱,一家五口在车祸中遇难。弟弟孙水林为替哥哥完成遗愿,大年三十前一天,强忍着悲痛,冒着生命危险及时将33.6万工钱发到了那些工人的手上。新年不欠旧年薪,今生不欠来生债,这种诚信之举,是“善”的外化,是诚信天下、善化人间最好的诠释,也让那些受到禁锢的心看到一线光亮,引发了我对善良的全新思考。
很多同学应该听说过这则新闻,但是如果没有教师课后及时的点评式片段训练,让学生对这则听来的写作素材作深度加工,强化当初的记忆,恐怕学生很难想到这个素材,有时即便想到也很难表述得如此准确,当然也不会有后来的写作灵感。对议论文写作而言,灵感来自于积累,来自于酝酿。
二、利用点评式片段训练教会学生运用论据
“事实胜于雄辩”,在议论文写作中,学生最常用的论证手法是举例论证,但是在举例时,经常有学生叙述事例太过冗长,以叙代议;举例缺乏针对性,言在此而意在彼;举例角度单一,视野过于狭隘……从一个人、一件事、一句话、一类现象的点评入手,展开议论、抒情类随笔和片段训练,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事例,避免照抄照搬,留下抄袭之嫌;可以强化学生简明扼要概括论据的能力,从而避免叙述事例太过冗长;可以教会学生有针对性地呈现论据,从而找准论证的角度,增强论证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可以启发学生体会写作素料的多元性,实现一材多用。例如每一年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及其颁奖词都被很多高中语文老师印成讲义,发给学生阅读,以此作为议论文写作的素材,还有的老师专门组织学生观看颁奖晚会的视频录像,更有甚者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颁奖词。这些临时抱佛脚的行为对于帮助学生积累议论文的论据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如果没有学生自己的真情感悟,很难灵活运用,所以结果也往往收效甚微。通过对感动中国人物进行点评式片断训练,在2006年江苏省“人与路”的高考作文中我们班一位满分作文的同学这样写道:
洪战辉所诠释的信仰精神是我们人生的灯塔,在他的光辉之下,我们知道了如何去走自己的路,知道了该如何去接受生活!鲁迅说,天下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让我们沿着洪战辉的坚实足迹前进,让精神更加充盈,让斗志更加昂扬,让目标更加明确。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当上下而求索。
这里用例精当,语言精练,时代感强,取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议论文写作指导中的点评式片断训练既是对学生所接触到的写作素材进行深度加工,从而实现记忆上的强化,更是对学生运用素材能力的提升,从而教会学生运用论据。
三、利用点评式片段训练提高学生论证说理的能力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论如析薪,贵能破理”。议论文写作向来强调“用事实说话”,但是在平时的写作中仅仅罗列论据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结合论据进行逻辑推理,围绕论据展开论证分析,这样才能充分证明自己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在点评式片段训练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围绕所要点评的人物命运、事件结果进行因果分析、假设分析,体现严密的论证说理;围绕所要点评的名言警句思考其对我们自身、对当下的现实意义,开发我们的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围绕所要点评的时事热点、社会现象分析本质、挖掘根源、评价其意义或揭示其危害,培养我们独到的眼光和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与能力,从而写出有一定个人见解和论证深度的议论文。
议论文大全篇3
面对此情此境,我牢记张志公老师的教诲:“你干你的,我干我的;你搞你的论,我教我的书”;“多探讨一些实的问题,少谈一些虚的问题”;有些问题是可以讨论的,不过多讨论不一定就好。也牢记了陈云同志的话:“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在议论文训练的初始阶段,繁中求简,大张旗鼓地理直气壮地扎扎实实地训练“三大块”或叫做“总分总”的结构模式。这种模式即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亦即是宋代人所谓的“起、承、转、合”。
对此,大方之家早已嗤之以鼻,深恶痛绝。他们会指摘说,这不是在教学生写作“三股文”、“四股文”吗?这不是在扼杀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吗?
我的回答是:否也!因为这种模式符合人类的一般思维方式,有其科学性和普遍性;这种模式立足于学生的的作文实际,有其针对性和操作性;这种模式是为学生的创新夯实基础,有其目的性和长远性。掌握它是写好议论文的“入门关”,是必须先掌握的“规矩”。古人说:“大匠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我们教师只能授学生以“规矩”,不能使学生有“巧”。在这个意义上,作文既是老师教出来的,又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我们要明白“先规矩而后巧”的道理。在训练的初级阶段,只能先反“规矩”教给学生,只能以“象样”为目标,让学生“说道理说明白了”就行了,“至于写得好,那是可遇不可求的”。有的教师企图越过“规矩”这道门槛,而直接入室取“巧”,不是成熟与创新的表现,而是幼稚与浮躁的表现。在这个问题上,“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在实际写作中,“三大块”能帮学生的大忙。朱光潜先生在[选择与安排]中说:“文章起头最难,加为起头是先定出发点,以后层层不穷的意思都是由这个出发点顺次生发出来。”现在的作文题目一般情况下是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的,让学生有主可说。相当一部分学生难以一笔成文,是由于不会起头,无从下笔。如学生掌握了“三大块”的结构模式,就会顺利地写好开头,就会再依次写下去。方洲主编的[议论文写作一本通]告诫我们:当学生无法展开议论的时候,要牢记“起、承、转、合”四个字。
有这样的事实我们必须正视,即那些高喊创新口号的人,到目前为止也未创新出什么有奇效的有新意的符合学生写作实际的结构模式。看一看高考中取胜的议论文,其结构模式绝大多数属于“三大块”,个别也只是“三大块”的变体。还是曹丕说实话:“文体本同而末异。”这真是一语道破天机,让故弄玄虚的人听了很不舒服。我们说议论文的“体”之“本”,便是“三大块”。只有先掌握了它,才能求体之“异”。由此,我们在训练的初级阶段,决不能舍“本”而逐“末”。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上一篇:中国法律思想史论文范文(精选3篇)
- 下一篇:电影赏析论文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