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赏析论文范文(精选3篇)

一世相伴论文网 2023-08-14 06:08

电影赏析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音乐画面旋律

[孔雀]是导演顾长卫的电影处女作,影片讲述的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安阳小城里一个普通的五口之家——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弟弟——的生活和命运。青春的微小的挣扎和无助、人在家庭里犹如困兽的喘息和窒息、家人带来的卑微和耻辱、个人在急景流年的人生里被裹挟而去的匆促和慌乱……小城对一切梦想的围困、围猎和追杀,对一切奢侈念想毫不留情的唾弃、消磨和催折……影片收束在一家人在一个冬日去动物园里看孔雀的诡异气氛里,仿佛在向我们揭示片名里所隐藏的秘密——也就是整个影片的主旋律: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梦想,渴望自己的生活是精彩的,梦想的实现就仿佛是孔雀的开屏一样,成为平淡生活里亮丽的一笔。但现实生活总是残酷的,就像他们一样,我们也许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过。也许只是怀揣着自己理想而没有行动过。但结局也许都是一样的——梦想从来没有实现过。生活是永远不会按照你自己对它的设计过下去的……

电影[孔雀]在故事结构上是按照分别对姐姐、哥哥、弟弟的讲述分为了三大部分,音乐也就自然的在整部影片的总体布局上也分为了三大块。其中在导演在划分这三个部分的时候,除了通过画面影像和弟弟的旁白外,音乐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可以说,音乐在该片中的地位是很高的,是构成整部影片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影片中有很多情节都有音乐的铺底,虽然音乐的使用率较高,但并没有给人一种凌乱的感觉,反而每次音乐的出现都让人感觉很自然也很舒服。片中运用了大量的主题音乐、场景音乐和背景音乐,并通过多样的音乐表现形式(画内乐与画外乐、音画的同步、对位与平行、音乐蒙太奇等)推动着整个影片情节的发展,为影片增色很多。下面我就分类细致地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主题音乐的在片中的成功运用是该片在音乐上的一大特色,在很多地方上的处理,让我想起了另一部非常优秀的也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部片子——辛德勒的名单。[孔雀]的主题音乐简单的音符中透着一种很怀旧很伤感的情绪,每次听到这段旋律时都感觉心里很压抑。虽然它在片中多次的出现,但每次出现时几乎都是用不同的乐器演奏的,在旋律上则通过变形、变奏、延展等手法也都略有不同。例如:在影片中出现了三次全家人在走廊吃饭的场景。这三次“聚餐”的音乐都是以弦乐铺底,竖琴演奏的主题音乐片段,按常理来说全家人在一起吃饭应该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但配上这段音乐让整个气氛变得很忧郁,旋律中透着一股伤感和怀念。另一个给我印象比较深的一场戏就是全家人正在院子里做蜂窝煤时,突然下起了大雨,雨水把煤都冲走了,全家人像疯了一样到处找砖头和塑料布保护煤,可最后还是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大雨和煤混成的黑水四处流淌……主题音乐再次出现了,旋律是由圆号演奏的,弦乐和竖琴铺底把整个场景的气氛渲染得更加凄凉和无奈,让人感觉在那一刻人的力量是多么渺小。那种无助和无奈的心情随着旋律流淌进每个观众的心里。

场景音乐是对每个具体的场景演绎的故事情节,人物在具体场景中的感情发展变化进行必要的铺垫、烘托和渲染。起着营造戏剧和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片中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在整部影片中,姐姐、哥哥、弟弟都分别有一段自己的“快乐音乐”。姐姐的“快乐音乐”是在她看到伞兵跳伞后,骑自行车回家的路上开始的,以及在她报名参军中一直穿插着。这段旋律是一段弦乐的拨弦,轻快的三拍子,让人听了心中有一种在舞蹈的感觉,节奏轻盈欢快。准确的表达了当姐姐的理想就要实现以及和遇见了自己喜欢的英俊的年轻军官时的愉快心情,是很有情趣的一段音乐。哥哥“快乐音乐”则分别出现在妹妹和弟弟请他吃包子并送给他一只小鸭子以及他在公园相亲的一段戏。弟弟的则是离家出走多年后带着老婆和孩子再次回到家里的时候。家中电视里放出的[追捕]里的一段音乐,这属于画内音乐。这两处的音乐都十分贴切的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情感,对这两场戏起到了很好的烘托效果,给人耳边一亮的感觉。背景音乐是加强环境真实感的一个重要手段,有时也可以赋予它们更为丰富的内涵。例如:在片中有场参军送别的戏。背景音乐是喜庆的锣鼓声,在这属于画内音乐。同时里面还有一个音画对位的处理,姐姐想当伞兵的理想破灭了,她的心情是极度伤心和不平衡的,而画面声音却是热热闹闹欢庆的锣鼓声,更衬托了姐姐当时理想破灭极度伤感的崩溃心情。此外,影片中还有画内乐与画外乐的结合,例如:有一场戏姐姐下班在回家的路上听到有手风琴的声音。于是就随着琴声一直走到了一个小阁楼上,这时画外乐中又加入了男声的哼唱,随后走进了一间是舞蹈教室,但拉琴人的最后的出现还是从大镜子里看到的。虽然这一段前面一直是画外乐,但充分调动了演员的表情要素,给观众制造了悬念,具有比较引人入胜的“现场”艺术效果。

电影赏析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 高校公选课 西方电影文化赏析 教学现状 教学内容

“西方电影文化赏析”是一门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目前已开课两年,选课学生来自全校各学院的不同专业,自开课以来受到学生的喜爱与好评。这与这门课程的性质密不可分,同时笔者投入大量精力与热情,对教学实践进行积极探索。

一、开设“西方电影文化赏析”公选课的意义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影视课程开始陆续进入我国高校课堂。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在众多高校进行试点,并很快得到高校的普遍认可和积极响应,也取得一些成效。影视艺术被称为是继绘画、音乐、雕塑、建筑、诗歌、戏剧之后的“第七艺术”,集前六种艺术之大成,同时影视作品题材广泛,涉及历史、文学、政治、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理应成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在现代传媒技术迅速发展,信息网络化,价值多样化的文化背景下,更需要发挥影视课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欣赏西方不同国家电影的同时掌握电影鉴赏的基本方法,培养审美情趣与能力,了解影视作品中折射出来的不同文化现象,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最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高校影视课程的教学现状与问题

作为素质教育的高校影视课程,目前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缺乏统一的教学大纲与教材。目前已有的关于影视课程的教材五花八门,并且将主要关注点集中在电影理论讲解、影片故事情节和人物介绍上,或侧重对影片中的语言进行分析,忽略从影片中提炼出一些文化主题进行探讨。其次,所列举影片大多是经典电影,但很多比较老旧,容易与时代脱节,无法引起当代大学生的兴趣。

2.大学生的影视鉴赏能力不高。信息网络发达,大学生的影视观赏经验十分丰富。据课堂上的统计,每位学生每年的观影次数基本能达到十部以上,但大学生的影视审美有很明显的娱乐化倾向。喜欢的影片类型主要为喜剧片、爱情片、恐怖片、动作片、科幻片及动画片等,只是带着娱乐和休闲的目的观影,而对影片的深层内涵并不太关注。是否满足其感官愉悦,是否具有猎奇性及明星化,通常成为他们选择影片的标准。影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往往被忽略,学生对作品的讨论也局限于人物、情节和环境等表层现象。

3.教学效果差强人意。首先,学生更喜欢影视观摩而非理论讲解,听课消极,用理论讲解影视案例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趣。在网络信息化时代,学生能够很容易接触最新电影,而影视教材上所介绍的电影理论与流派,经典电影对当代大学生来说过于陈旧,缺乏吸引力,大大降低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其次,学生的欣赏品味与教材偏离。教材或老师偏好选择一些经典片或具有教化作用的影片;而学生偏爱娱乐性更强,最新潮的电影,忽略影片的精神内涵。再次,课时不足。目前本校开设的“西方电影文化赏析”每周为两课时,一学期共32课时,影片观摩,学生讨论和教师讲解使得教学时间严重不足,有时会影响观摩的连续性,观赏的影片数量也非常有限。因此很难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目标。最后,考核方式单一。一般影视赏析课程的考核形式为期末论文,而论文内容多为影评。很少有学生会为论文而认真欣赏影评,所以出现严重的抄袭现象。多数学生会从网络上搜集影评,进行复制粘贴写成一篇论文。更有甚者抄袭学生论文,造成许多雷同的论文,这使得教学目标根本无法实现。

针对以上所提的关于这门公选课所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尽量避免,试图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改革实践,以期实现教学目标。

三、教学内容:趣味性与思想性兼顾

公选课的开设对象为大学生,因而这门课的成功与否直接和是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相关。首先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得当。西方电影所涉及的国家范围较广,题材多样,文化多元,在影片的选择上存在较大困难。因为好莱坞电影的流行与影响,西方电影业以美国为核心。因此在影片选择上将以欧美电影为主。但笔者认为,“西方电影文化赏析”这门公选课的目的是让大学生通过电影作品对西方或是除中国之外的异国文化有所了解,所以除了欧美国家的影片之外,还选择一些东方影视作品,如印度、伊朗等国家的电影,以加深学生对各种不同文化的了解。

1.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他们个性张扬,思想开放独立。针对他们个性的特点,在影片的选择上要符合他们的审美标准。蕴含在绚丽的影视画面中的西方文化,具有巨大能量,在观众观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对选课学生的随机调查中,大部分学生更偏爱好莱坞大片,因其拍摄角度和炫酷的特技令人印象深刻,可以满足观众的感官愉悦需求。个人英雄主义和积极乐观的态度对他们的影响很大,所以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笔者注意选择一些既能满足学生娱乐需求,又和他们的生活比较接近,同时能够了解西方不同文化的影片。笔者首先会选择一些校园系列影片,如美国影片[律政俏佳人1]。影片中既有轻松欢乐的爱情故事和诙谐的语言,搞笑的对话和场景,又有主人公奋发向上、成就自我的励志精神。更重要的是,通过该片可以让学生对西方的教育体制有一定了解,如在美国如何申请大学,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中国和美国大学教育的区别,等等。在影片分析过程中,笔者会制作一些视频片段节选,有针对性地加以讲解分析,比单一地讲解更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学内容要凸显出其趣味性,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在领略影片的魅力同时提高对课程的兴趣。

2.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影视赏欣课程不能只一味地追求趣味性和感官刺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影片欣赏过程中,体会其中丰富的思想内涵。笔者根据不同的文化主题,在影片题材的选择上尤其注意其思想性。关于多元文化及种族歧视这一主题,笔者选择了美国影片[撞车]。通过一起撞车事件,讲述了与这件事有关或无关的人们在几十个小时里的生活。当看到影片中的人物们通过接触沟通,化解了原有的因种族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和误解,学生很有感慨。联想到他们日常的生活,有些差异和冲突完全是可以通过沟通缓和或化解的。当代大学生处在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当中,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应该有所了解。因此,笔者选择了印度电影[我的名字是可汗]及伊朗电影[一次别离]。通过这种类型的影片赏析,学生可以对印度及伊朗文化有更多了解,同时影片中涉及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相比单一,枯燥的书本知识讲解,生动鲜活和轻松的影视氛围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宗教知识。当今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对于司法知识和司法公正,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知识。从这一角度考虑,笔者选择类似题材的影片,如美国影片[十二怒汉],影片主题严肃,结构紧凑。虽然故事场景局限,但丝毫不影响影片魅力。学生都被影片中演员们激烈的辩论吸引,了解美国评审团制度的运行,并感叹真正的司法公正是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

在“西方电影文化赏析”这门公选课的讲授时,趣味性和思想性紧密结合。用趣味性吸引学生,但思想性要贯穿始终。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影视作品带来的感官享受,同时能通过影片汲取不同国度的文化和知识,思考作品中的深刻思想内涵,从而使自身人文素养得到提升。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要上好这门公选课,教师除了要有教学热情外,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恰当的教学方式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保障,这样才能达到开阔文化视野、丰富文化知识、提高综合人文素养的目的。

1.设计和编写实用的讲稿。市面上已出版的关于影视赏析的教材内容不同。有的内容单一,无法满足这门公选课的需求;有的内容老旧,无法引起“90后”大学生的兴趣。因此,在缺乏合适教材的情况下,有必要根据不断变化的需求编写优质讲稿。当然撰写这门公选课的讲稿,备课的工作量相当大。首先,自己要有充分的影视作品阅览量。但西方影片如浩瀚大海,要有选择性地选取适合的影片。如前面所提,根据不同的文化主题选择影片,尤其是和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当代热门话题或世界形势有密切关联的影片。其次,要搜集影片中涉及的文化知识的相关资料,结合影片中的相关片段,制作成文字幻灯片,将最新信息带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合理使用多媒体。多媒体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手段。这门公选课以口授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适当地使用结合文字、图片和视频的课件,可以使这门课更生动活泼。因授课时间有限,要严格把握节选视频的长度和相关性。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学方法的调整既要考虑到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又要考虑教学对象的特点。这门公选课的主要目的是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思辨能力。传统的影视赏析课程较多运用案例教学法。影视理论讲解和影片观摩构成主要的教学环节。在此环节中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不同时期、不同国度、不同风格的影片,从而深刻理解影片中所负载的文化、历史、社会及人生内涵。除了这些教学方法外,还要摸索新的教学方法。如对比教学法,可以对不同国度的影片及影片中所折射出的文化现象进行对比;也可以对一部影片中的相关元素进行对比。如校园题材的美国电影[律政俏佳人],就主人公申请哈佛商学院的事例分析,指出中国和美国之间高等教育的差异。也可以对一部影片中的诸多微观要素进行比较,如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在这一过程中,为避免老师判断和观点直接影响学生思维,老师可以先提供一些与影片相关的问题供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赏”片,最终“析”片。通过老师设置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观赏影片,再到学生讨论和老师解析这一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拥有更高的理论高度和更开阔的文化视野的前提下欣赏一部影片。

4.考核方式的多样化。由于课时不足,因此为保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和了解影片中的文化知识,可让学生课前搜集影片相关资料或自行观赏。课堂安排可以由老师给出讨论题目,小组讨论,视频片段欣赏,老师讲解构成。作为公选课,期末考核方式以课程论文为主。以往的考核多以影评作为课程论文,但容易产生学生从网络抄袭的现象。为避免这一问题,笔者从与观赏影片相关的文化视角拟定一些论文题目供学生选择,以检测学生是否真正从影片中获取相关文化知识。实践证明,相比以前简单的影评论文,学生能够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从一定的文化视野欣赏西方影视作品。

五、结语

优秀的影片是可以寓教于乐,依靠形象的力量向观众展示人类情感,社会状况和民俗风情等文化背景,满足人文素质教育的需求。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地结合网络多媒体技术,相信这门公选课可以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切实贯彻素质教育的观念。

参考文献:

[1]吴晓真.英美影视与文化[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贺晓宏.“高校影视文化课的意义与[影视赏析]课教学改革初探”[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0:19.

[3]杨莉芳.“把公共课上成专业课―艺术职业教育中[影视评论]课教学之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127.

电影赏析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大学英语;英语电影;拓展课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外语特别是英语的重视,基础英语教育日渐完善和成熟,学生的英语水平也越来越高,不少学生在大一便已通过四、六级考试,具备了较高水平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根据2007 年9 月教育部颁布的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而英语综合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英语语言知识,如语音知识、构词知识、语法知识等;(2) 语言使用技能,如听、说、读、写、译等;(3) 相关文化知识,包括本国以及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历史、社会知识等; (4) 相关策略,如学习策略、交际策略等[2]。因此在能力(1)和(2)得到发展后,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所保障,培养学生的文化交流意识,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使学生具有国际交流的视野和能力成了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改变传统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对此作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是势在必行的事。由此各类大学英语拓展课程应时而生,而英语电影赏析便是其中之一。笔者以本校开设的英语电影赏析课为例谈谈对该拓展课的几点看法。

1 英语电影赏析课程的设置和教材

英语电影赏析课为本校大二下学期的英语拓展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良好的英语口语和听力能力。课程以原版英语电影为教学材料,选取不同的电影,进行听力理解训练、经典台词诵读、对话模拟、小组讨论等教学活动由浅入深,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剖析欧美世界,特别是英国和美国的社会文化特征,分析中西文化在教育、家庭、职场等方面存在的异同,从而完成从单纯的信息输入到对影片从语言习得和文化认知角度的深入了解,再到课堂上的各抒己见,充分互动的学习过程。本校的英语电影赏析课为每周2学时,共17周。鉴于课程需要,上课要求配备多媒体教室。

因社会需要,目前市场上有关英语电影赏析的教材也应运而生,比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Andrew Lynn的[英语电影赏析],书中简单地介绍了电影的分析和阅读方法,并选取10部电影对各种不同电影类型的典型文本进行个案解读。笔者选用的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徐志英、邓杉、赵蓉编著的[英语电影视听说]。该书以电影题材为导线,以8部影片为材料,从影片简介、文化折射、语言赏析等方面由浅入深进行编写。因课时有限本校选取包括“死亡诗社”、“喜福会”、“时尚女魔头”、“美女与野兽”、“特洛伊”在内的5单元进行学习、讨论。

2 英语电影赏析的课堂模式

无可否认,很多学生选择该课程是因为“电影赏析课上课看电影很轻松”,当然同时也是对英语电影感兴趣的学生。我们知道“赏析”不仅仅是“赏”,还包括“析”,是对影片从各个角度进行深入、透彻的欣赏、分析,从而使学生对影片从台词、背景、文化有彻底的了解,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文化修养。所以,电影赏析课不是简单的“看电影”,还包括听、说、演、论等互动环节。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前先行搜素相关信息,对影片有大致的了解,在欣赏完影片后,就影片中的一些细节提出问题。这些问题涉及语言理解、细节场景等。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对影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之后,便是对影片人物性格的理解和台词的学习环节。在此环节中,通过回放典型、经典场景,要求学生对影片人物性格作出分析总结,同时与学生共同学习、提炼影片中的经典台词。在此之后,便进入展开深入地“论”的环节。在此环节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就某一话题进行讨论,比如在“死亡诗社”中就“Who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Neil’s death,the father or the teacher or…”,之后由各小组选派代表总结陈词,再将持不同意见的小组分成2大组进行辩论。通过这种深度的讨论、辩论,学生不仅对影片,对其中的思想主题、文化背景均有了深入的了解,从中也能发现其中与中国文化的差异。通过以上各环节的知识输入和输出,可以说学生对影片已经了如指掌,所以我们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余时间编排影片部分场景,进行模拟表演或自由发挥加入新鲜元素,以此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3 反思和总结

可以说,英语电影赏析课绝不的简单的影片播放,而是包括种种教学活动和互动的常规课堂。然而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学生程度参差不齐,这就给一些教学活动顺利的开展带来了障碍,比如辩论等,需要学生有较高程度的语言组织能力,这对于那些只是“图轻松,纯娱乐、 赚学分”的学生来说无疑也是一种煎熬。所以,在进行公选时,不妨先让学生对课程有个比较清晰的了解,或者设定一些能力要求标准,比如已过CET-4等。

其次,教材在选择影片上稍显“过时”。笔者所使用的教材中的影片均拍摄于2010年前,其中某些现象在近几年也发生了变化,当然我们无可否认“经典是永恒的”的道理,但对于90后的学生来说,我们可以选择类似更经典更贴近他们生活的影片来表现主题和文化的差异,比如冗长的“喜福会”可以用情节更紧凑的“刮痧”来取代。

第三,课时受限。赏析不是简单的赏,而是要通过赏来分析影片的各种美,这不是看一遍电影便能达到的。要想通过看英语电影达到学英语的目的,没有三遍五遍是无法做到的。但课时有限,所以在分析讨论时难免无法深入,对于影片中语言等细节的学习更容易被忽略。

社会上相关大学英语课程的研究、讨论和交流活动甚多,资源也教丰富,然而包括英语电影赏析课在内的拓展课程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缺陷,还有待相关的教师在实践中相互学习和讨论,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学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