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艺术鉴赏论文范文(精选3篇)

一世相伴论文网 2023-08-15 07:47

美术艺术鉴赏论文范文篇1

公共美术鉴赏课强调由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向既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又重视学生情感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还要重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艺术人文素养不是一种技术能力,而是以人为本,培养年轻人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与思考。其课程标准设计思路与考量应以学生审美能力提高为目的而后不断能自觉组合、构建新知。

关键词:公共美术;鉴赏;课程标准

公共美术鉴赏课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美术教育面向21世纪系列核心课程之一,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弘扬先进的办学理念、培养人格健全的高技能人才。本课程标准设计是针对高职非艺术专业学生的,预设有24课时。按照“以就业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应当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走上职业岗位之后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还应当具有综合的文化素质。

公共美术鉴赏课强调由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向既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又重视学生情感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还要重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以及积极探索的精神,加强学生情感的体验,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对艺术的鉴赏与学习,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受到美术文化的润泽。按过去上课的旧模式是无法真正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接纳为辅”的教学方式不能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地去深入掌握知识要领。

本课程应以学生审美能力提高为目的而后不断能自觉组合、构建新知。艺术人文素养不是一种技术能力,而是以人为本,培养年轻人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与思考。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卡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和鼓励。”周海宏教授认为人的感性素质好,审美修养高,人的幸福指数就高,审美素质的发展决定人未来的发展。美术鉴赏多元教学与考评机制研究正是以此为座右铭,深入具体的思考,使高职院校学生通过美育的有效学习,寻找自我成长与完善的出路。

课程设计以美术史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元教学与考评机制“小组教学”的模式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一种交互式、互动性教学。教学与考评用对话的方式,通过作品的创作者、时代人文背景、创作风格、作品的意义、作品的社会效益、市场效益、文化价值、文化心理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系统的学习研究与讨论,体会艺术作品带给人的独特情感体验,产生共鸣,理解意思作品的意义所在。并从艺术作品里体会到对人性的思考与人文关怀,净化心灵,体验艺术作品里的至善至美。课程目标是, 在认知、教育及审美功能基础上,进而发展至探索出提高学生创造力,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态度和审美经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人格完善。并综合文化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综合学科融入到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元化的鉴赏作品,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好地辅助学生提高岗位综合思维能力。同时通过线上线下的学习、微课、翻转课堂、课外实践等多种教学途径,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鼓励学生勤动脑、多提问题,多思考,结合美术鉴赏与行业有关的问题,提高教学的实际针对性。

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有什么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引领学生熟悉中外美术史的基本发展流变、全面了解美术创作的原则、美学规律、美术与社会发展的相关知识,掌握一些代表性的艺术流派的风格特征,各风格流派代表美术大师的艺术特色等方面的知识。具体教学设计表现如下:

(1)了解中外美术史的基本发展流变与艺术形式美的基本法则等相关基础知识;

(2)美术创作的原则、美学规律、美术与文化心理的关系等的相关知识;

(3掌握一些代表性的艺术流派的风格特征,各风格流派代表美术大师的艺术特色,艺术创作的社会价值、宗教意义、市场价值表现等方面的知识;

(4)结合本专业,进行美术鉴赏基础知识与本专业本行业相关的主题探讨和学习,制作多媒体作品,阐释主题和观点。

让学生在学习美术作品的鉴赏过程中,经历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的动手练习,并对教师所教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进行思考;并领悟理论知识的内涵、知识点,以及实践知识操作要点。教学中以生活中的美学现象为引导,引起关注――深入讨论――感悟意义――树立信心。

具体掌握:

(1)培养学生运用生活中美的元素进行美学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多种美术风格流派的艺术特征,阐释其发生的社会、经济背景与社会影响力的能力。

(3)培养学生能熟练通过美术的创作原则、美学的规律,进行名画鉴赏的能力。

(4)培养学生通过综合的美术鉴赏、结合本专业的实际,设定一个主题,制作一个多媒体作品,并阐述主题和观点的能力。

美术鉴赏是跟美术有关的文学、音乐、建筑、经济、政治、宗教等综合知识的积累,随着学生掌握美术知识的不断增加,这些综合的信息会在学生的意识里组合、构建新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观察美的眼睛,了解分析美的情怀,热爱自然与人类,理解世界的多元价值。启发学生对美术现象的关注,在集体讨论的过程中,去深入感觉人类生活中美术的作用与人类创造美的精神。使学生明确美术鉴赏的学习目的以及重要意义,从而树立学好美术鉴赏课程的兴趣与决心。

具体培养

(1)多元价值观理念的养成,这样视线不狭隘

(2)体会艺术作品带给人的独特情感体验,对人性的思考与人文关怀,净化心灵

(3)良好的表达、团队合作精神、开拓创新精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难点: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一般过程或方法。

课程整体设计

1、课程设计的原则:启发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个性化原则。

2、n程设计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多元文化与综合素质人才。

3、课程设计的思路: 将典型性被动灌输式教学转化为相对应的多元教学与考评机制,从重视学习结果转向重视学习、成长过程,提高考核的灵活性。在学习过程中,设计了综合实训项目。形成以典型性主题任务为核心、以综合素质培训实训项目为载体、学习任务与教学内容相互对应的教学内容组织体系。让学生了解学习美术作品、美术流派,美术与生存空间相联系,结合学生的本专业,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拓展。

根据高职校非艺术类专业的实际情况,本课程采用“讲授-欣赏-比较-思考-讨论-实操”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提升艺术修养。

(1)将美术鉴赏力与本专业知识相结合,以虚拟或真实的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在每个学习环节中,分层次实现基本理解能力与思维拓展能力的培养。在基本理解能力层,从符合认知规律的角度出发,完成模拟项目来实现美术鉴赏的能力。在进一步的实际思维拓展能力训练中,学会纵向横向的对比研究,进行不同时期的名画鉴赏,和同时期的不同风格流派的名画鉴赏,联系生活实际专业实际进行思考与实践,实现学习情境中能力的提示与迁移。

(2)按照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典型项目驱动过程的学习主题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按照具体模块项目制作的行动导向来进行设计的,模块实训内容以主题项目,社会实时话题、教师与学生共同策划主题项目,完成对一个主题美术鉴赏的多媒体制作。

本课程主要分四个部分

具体思路:什么是美术鉴赏,通过文化心理学、 政治学、经济学、哲学、宗教等方面,综合阐释美术的鉴赏方法与角度,启发学生思考,开阔思路和视野;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艺术品?是什么决定艺术品的存在于价值?通过介绍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摄影,综合分析进行阐释,西方与东方的比较 现代与古典的比较,美的规律的发现与思考等。1.从艺术市场出发,从最贵的艺术品谈起2.艺术、艺术品的产生,与社会与生活的关联3.通过现代艺术阐述艺术产生的文化心理4.艺术与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生活的关联;6.寻找艺术美的规律,从主题上:原始拙朴的美(洞窟壁画、非洲雕塑、夏加尔、罗素、梵高)、西方古典主义的唯美(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华托、安格尔)、人文主义的美(伦勃朗、维米尔、米勒、博努盖尔)艺术与文化生活(陈宏绶、周P、韩熙载、唐伯虎、黄公望、郭熙、石涛)从技术层面上:材质美、肌理美、线条美、 构成美 色彩美 意境美等。

第一部分:美术的功能与意义

1.开发多元智力,著名艺术心理学家阿恩海姆提出美术是训练人知觉能力的有效途径,1983年哈佛大学教授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其智力构成中,空间智力与视觉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研究表明艺术渗透于多种智力形式中;

2.提供综合素质,审美修养高的人感性素质高,幸福指数高;

3.绘画心理治疗表现;

4.艺术在政治宗教中的重要作用;

5.艺术品交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表现;

通过美术的功能阐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所在;我们为什么要学艺术?为什么要提升美术修养?(参考周海宏教授的艺术的启蒙)通过学画画-热爱美术-通过美术鉴赏-热爱生活-通过生活美的感知-体验幸福。

第二部分:艺术与政治经济宗教的关系

该部分从两个方面解读,一是西方的史前艺术、古埃及艺术、古典时期希腊艺术、古印度佛教艺术、拜占庭艺术、 哥特式艺术、早期文艺复兴、盛期文艺复兴等;二是从中国的佛教壁画、画像砖、雕塑等方面阐述艺术与政治经济宗教的关系,与相互影响。

第三部分:艺术与文化的关系

该部分通过巴洛克、洛可可、浪漫主义、浮世绘、印象主义、象征主义、后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大地艺术、现代先锋艺术等阐述艺术与文化的关系。

第四部分:项目驱动――[我与艺术有个邂逅]

从本专业角度出发,探索自己与艺术的关系,制作策划案,运用多媒体展示项目成果(包括视频、ppt等,演讲讨论)。

[参考文献]

[1]申丹枫.在美术鉴赏教学中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i1.

[2]张永芳.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l 1.

[3]杨柳. 创设文化情境,提高美术鉴赏水平 .美术教育研究 2013(21)

[4]董栋.从“独白”到“对话”的蜕变――高中对话式美术鉴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华中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201205

[5]钱初熹.美术鉴赏及其教学.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7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校级教研教改课题

[全媒体时代下高职公共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湘传媒发【2014】51号 课题编号:14JY20

美术艺术鉴赏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美术教学;图像学;图像解读;美术鉴赏

一、美术教学与图像解读存在的误区

随着多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在社会高速发展、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图像艺术的划时代意义更为明显。美术鉴赏、图像解读逐渐发展成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如户外视频广告、电脑屏幕上的图像等,这些内容的出现都意味着对图像的解读应成为每个人必备的素质。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美术鉴赏能力的重要性,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较为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鉴赏能力。据笔者了解,对图像的研究主要包括前图像、图像志和图像学三个层次。其中,前图像阶段是从应用角度对画面进行分析,这就要求学习者既要理解作品的基础含义,又要掌握深入分析作品的能力。目前,美术教学在图形解读这一模块存在一些误区。第一,一些师生没有认识到图像具有深刻性和复杂性。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凭直觉描述美术作品,而学生所用词语往往为“好看”“色彩鲜艳”等,这就进入了“重欣赏、轻解读”的误区。有学者认为,我们的观看只是停留在观看阶段,被动地接受视觉图像,并没有深入分析图像背后的许多东西。与简单的“看”相反,我们需要主动地辨析图像世界,摒弃直观描述与评价的习惯。在欣赏一幅作品时,不能就画论画,而应和大师进行心灵的对话。第二,“重图式、轻内涵”。一些师生对图像的解读侧重对形式的描述,忽略了对形式的分析。仅仅从图式上欣赏作品,并不能透过作品表面分析、探究其深层含义。笔者认为,由于图像本身具有较强的多义性,“重图式、轻内涵”难以理解作品的真正含义。

二、图像解读的过程与意义

1.图像解读的过程。图像解读的过程大致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想什么”。“是什么”主要是弄清图像作品的形式语言,通过线条的节奏、面、空间、光影及色彩这五要素对图像作品进行形式分析,而艺术家也通过组合这些要素引起观者的共鸣。但是,没有什么艺术作品会具有一种确定的、不会改变的意义,所以“为什么”比“是什么”更需要我们去追问。任何一件艺术品都要向观者传达创作者的情感,而不是单纯地描摹现实。凡•高自杀前创作了[麦田上的乌鸦]这幅作品,我们仔细欣赏,会发现阴沉的天空、大片黑色的乌鸦与其之前的作品有一定差异。联想到他的自杀事件,我们就会明白艺术家的用意,他想要表达的并不是天空、乌鸦等物体的自然属性,而是将痛苦、忧伤等情感融入其中。2.图像解读的意义。图像解读对美术学习、艺术创作具有重大的意义,但在目前的美术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和学生忽视了图像解读与艺术创作的关系。纵观古今,凡大家巨匠,大多留下了读画笔记,通过不断地读画提升自身绘画品格。笔者认为,在美术教学中注重图像解读具有如下意义。第一,激发学生的美术鉴赏兴趣。图像解读有利于更加细致地展现艺术作品,使学生更容易读懂艺术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由于学生好奇心较强,只有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才能使他们真正融入图像解读的过程,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第二,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信息时代到来,纷繁复杂的图像信息充斥于人们的生活,图像解读能力、美术鉴赏能力逐渐发展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之一。现代美术教学已从单一向复合转变,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操显得尤为迫切。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图像解读能力,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图像解读能力

1.选取经典的艺术作品,运用图像解读法分析作品。第一,形式主义分析法,包括形式五要素的分析:线条的节奏、面、空间等。一般来讲,分析艺术作品时,可以运用形式五要素进行对比分析,如古典主义大师和现代派艺术大师笔下的静物有何不同。此外,除五要素之外的形式要素也要需感知。如,通过罗丹的[吻]研究画面肌理,通过杜尚的[走下楼梯的裸女]分析时间和运动概念,通过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分析空间透视。值得注意的是,形式分析与形式描述不同,形式分析往往基于形式描述,先对艺术作品进行形式描述,然后对艺术作品的含义进行分析。第二,风格学。图像解读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对大量不同风格艺术作品的鉴赏。教师可选取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作品,对不同时期绘画的风格进行讨论、分析,选取典型的代表作进行研究。第三,图像学。图像学的重点研究对象可以是[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弄清前图像、图像志和图像学三个阶段的意义、内涵及界定,并重点分析图像学背后的深层含义和独特内涵。第四,精神分析法。运用精神分析法,可以选用米开朗琪罗的[摩西像]来解读,并通过达利的[记忆的永恒]作进一步详细阐述,包括个人梦境、幻觉与艺术之间的关系。2.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美术鉴赏兴趣,教师可以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使图像展示更加直观、形象。教师可以将写实与象征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有效利用多媒体,充分展现艺术作品的自然属性和独特内涵,从而既提高学生的想象力、鉴赏能力,又提高其美术专业技能。如,在学习[建筑艺术欣赏]一课时,教师可以制作ppt课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动态化的图像,让学生感受到各地建筑不同的特色、不同的美等,进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真正发挥美术教学的作用。3.创新美术教学视听结合的方式。在以往的美术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从而导致美术学习的整体过程较为枯燥,学生可能失去美术学习的兴趣。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实现音乐、影像的完美结合,引发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共鸣,不断提升学生的视觉素养和听觉素养,以取得良好的鉴赏效果。如,在讲解[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教师除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还可以融入具有当地特色的民族音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美术鉴赏、图像解读的氛围,让他们充分感受纤夫生活的辛酸与艰苦,并分析艺术家高超的表现手法。这种视听结合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图像解读兴趣,音乐与图像的紧密结合加上图像解读过程中想象力的充分发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能为美术教学效果的优化提供充分保障。4.将图像解读生活化。学生图像解读能力的培养,与教师的图像解读能力密切相关,所以提高教师的图像解读能力是当务之急。教师应不断丰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扎实掌握美术专业基本功。此外,教师要善于将图像解读生活化,减少烦琐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会解读、学会鉴赏、学会分析。如,在讲解[美丽的校园]一课时,让学生抒发对校园的切实感受,再将感受与绘画技巧相联系,将其转变为简单的绘画方式,这样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读图时代的到来对美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阶段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图像解读与教学情境充分融合,将图像解读、美术鉴赏生活化,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从而培养出一批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白锦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学生视觉识读能力的培养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2]张婷.小学美术教学中图像感受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谢汝强.“读图能力”培养与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王亚娟.图像与文字相结合的美术教学初探.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美术艺术鉴赏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中学;美术鉴赏;教学内容;方法

一、培养学生对于民间艺术的鉴赏能力

美术课程是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及审美能力的重要教学阵地,在中学美术鉴赏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对于课本的知识有很好的理解与吸收外,从生活中以及从我们的文化中挖掘好的教学素材也是很有必要的。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随着时间的沉淀以及岁月的积累,很多好的民间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的,这些内容都可以成为中学美术鉴赏教学的教学素材。以杭州这个城市为例,杭州作为一个古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艺术,流传千古的民间故事[白蛇传]、[梁祝],独具魅力的西湖山水,南宋古街的原貌展现,古越文化的璀璨夺目……作为要将古今中外一切经典性的文化艺术遗产自然地溶入到课堂教学中,并使之成为学生成长的养分的中学美术课程的教学过程而言,无疑承载着发展与传承这种地方文化艺术的重任,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人才成长的需要,地方艺术文化正好能够为这种需求提供良好的土壤与空间,让美术课程的教学更有韵味。

二、培养学生对于地方传统艺术的鉴赏能力

地方传统艺术也是很有美学价值的中学美术教学素材,地方传统艺术中不仅有着丰富的美术元素,这其中更是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需要学生去用心感知。地方传统艺术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地方历史文化的见证。比如:南宋河坊街的仿古一条街,将南宋时期繁荣的生活景象进行了真实的展现,仿古的飞檐建筑造型,喧闹的吆喝声,传统的糕点,旧日店铺依稀可辨,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繁荣的古代水乡市集景象。又如:丝绸仿古一条街,再现了丝绸之路的繁华和传统文化,那一块块绚丽如水的丝织品在传统图案和现代元素的结合下绽放着别样的光芒,这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艺术遗产不仅揭示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娱乐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样难得的地方传统文化艺术更是中学美术课程的良好素材,它们将会极大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他们的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并且也让地方传统文化艺术得到了传承与纪念。

三、拓宽美术课程的教学范畴

时常会听到教师说美术课程教学资源匮乏,如果我们能够把艺术课程的资源加以扩展,更多的尝试挖掘和利用各类有价值的美术鉴赏教学素材,并且开展更多的丰富多彩的艺术教学活动,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接受精致的艺术文化熏陶教育的同时也增加艺术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格调和思想内涵。在尝试拓宽美术课程的教学范畴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进行地方文化艺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当充分的将地方文化资源与其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人文环境相结合,这样才能够更真实的折射出当地人们的生活状态、生存方式和审美趣味,从而揭示当地人的价值观、审美观及人生观,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对于地方传统文化艺术有更为深入的认识,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很有帮助的。

结语:在展开中学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接触到更多更为鲜活的教学素材,应当让学生对于我们悠久的传统文化以及其中涵盖的有价值的艺术元素有更好的理解与认知,这不仅能够很好的提升中学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效率,这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审美能力都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解玺;试谈高中生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04期.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